世纪大水灾/陈美枫

世纪大水灾/陈美枫

 

临近2021年结束之前两个星期的12月17和18日,热带低气压带来的雨水,连绵不绝地下了两天两夜,造成我国半岛多地泛滥成灾,众多住家和商店水淹过人,无数车辆和财物受损,山洪摧毁度假屋,几十条人命被夺,哀鸿遍野。

如今雨停了,洪水也撤退了,灾民收拾心情,检视损失,准备重新上路。

官老爷说,那两天的雨量,和往常整个月的雨量一样多,乃百年一遇的豪雨;言下之意,天灾不可预测,唯有自叹倒霉。然而事实确是这样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气象台利用人造卫星数据及电脑模拟程式,总可对天气的变化做出颇为可靠的预测吧!

我国每年年终到翌年初的东北季候风期间,半岛东海岸州属往往淫雨成灾,造成或多或少的家破人亡悲剧。多年来,政府应已累积了十分丰富的赈灾及协助灾民重整家园重返生活正轨的经验。然而当局在甫过的世纪大水灾期间的表现,却万分令人失望,以致有灾民当众向部长投诉,她阖家及一众同病相怜的邻居为水氾所困,苦苦期盼政府救援队到来,结果望穿秋水,最终帮助他们脱困的竟然是几个外劳。

民间救灾完胜官方

很多人因住宅区变成汪洋一片,躲在屋顶上避难,饥寒交迫,后来如天使般出现、为他们雪中送碳、递上食物和饮用水的,不是平日高谈阔论的部长政客,也不是收入完全不受疫情影响却厚颜无耻要求加薪的公务员,而是热心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及个人。

水退后,纷纷投入协助灾民解决燃眉之急的,又是众多如慈济佛教基金会、南洋报业基金、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等非政府组织。政府以派钱的方式为灾民提供援助,固然受欢迎,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成效无法马上彰显。

这个被定位为百年一遇的大水灾,令我想起51年前我还在马来亚大学求学时碰到的另一场大水灾。

1970年的最后那天,彭亨、柔佛、吉兰丹和霹雳4州的多个地区已因连绵季候风豪雨酿成水灾。接着南中国海的狂风又带来连续5天5夜的暴风雨,造成进入1971年仅3天即出现1926年以来最严重的大水灾,桥梁冲毁,近7千人家园受损,南马交通断绝,连铁轨也不能幸免。巴生河及其支流暴涨泛滥,迅速淹没低洼地带和众多街道及建筑物,首都吉隆坡也沦陷,交通瘫痪。全国32人死亡,多达18万人遭殃,财物损失重大。

水灾结束后,民间发起赈灾活动,筹款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我国华社领袖获得政府首肯,以13个华校校友会的名义邀请香港3家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凤凰和新联,组织“银星艺术团”前来吉隆坡作盛大的公开演出。银星艺术团由长城当家小生和花旦傅奇石慧夫妇率领66名团员来到我国,从1971年3月24日起在吉隆坡国家室内体育馆一连演出5天,每天的7200张门票悉数售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盛况空前。主办当局决定加演3场,从3月30日至4月1日,同时增加逾1千个座位,结果还是连场爆满。8天演出共筹得21万令吉,超出预期的15万令吉。

不缺硬体只缺人才

半个世纪前的大水灾,其严重程度不逊当前,因此所谓百年一遇,50年间竟出现了两次,而在当今全球暖化的情形下,这种大水灾出现的周期,恐怕会越来越短,因此有关当局有必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在天灾降临时给民众提供最到位最实际的援助。

我国缺乏的,或许不是硬体设施,而是有能力敢担当的领导人才。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大环境下,政府已来到抛弃狭隘思维的时候,唯有用人唯贤,国家才会进步,人民才有机会携手共享社稷安宁繁荣,过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