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六甲州的选举是临时出现的,因为自从沙巴在2020年举行闪电州选后,就陷入严重的疫情干扰,以致许多政界人士不得不煞车,避免政治的权斗导致选举,包括马六甲在内,也被认为是不恰当的时机。
没有想到的是,州元首还是御准了原任首长苏莱曼之请,宣布解散州议会。于是一场考验各党的选战拉开序幕了。虽然州选胜负与大局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第一次没有任何一个政党稳操胜券。在过去,不论是“513”前或“513”后(1969年),马六甲州几乎是执政联盟的囊中物。不必投票就知道结果了。
只有到了2018年,马六甲人才惊觉“变天”的到来。这一年不但是南马各州一面倒向反对党,而且连中央政权也“改朝换代”。
这一巨大的转变,除了顺应国内各大小城乡的城市化而到来外,也反映在巫统的分裂和分化。如果说90年代巫统的分裂,东姑拉沙里出走,创办46精神党并未对巫统造成巨大的伤害;那么在90年代后期,马哈迪与安华的分裂就是一场持久战,两个人从巫统斗到希盟,再从希盟又难分难解斗到今天。间中又分裂出土团党、斗士党、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等。
2018年509大选时,希盟在马六甲是以17席对15席,打败国阵及巫统执政,但在2020年喜来登政变后,换成国盟与巫统联手执政,把希盟撂在一边。未想这个组合在今年10月又生变。这一回是4名在朝州议员要谋倒首长,结果不成,而引发了州议会的解散。
安华的折衷方案
4名倒戈相向议员,不只引发了州选,也让希盟陷入争议,因为公正党及诚信党与行动党对候选人的提名发生歧见。公正党和诚信党有意纳入4名倒戈的议员,但被行动党拦路,后者不能接受“背叛”党的议员跨入希盟成为候选人。
在相持不下之际,安华的折衷方案是公正党吸纳巫统的依德利斯哈仑(在2013-2018年曾任马六甲州首席部长),而诺阿兹曼则成为诚信党的候选人。至于另两位,原是行动党州议员的诺依占和土团党的艾芬迪,则无法获希盟接纳,前者只能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后者则没上阵。
此外,公正党另一原任议员林秀凌被除名,其原因可能是在2019年时未支持公正党提名的人选在州议会内当上议员,因而与当权派结怨。她也一度被视为是阿兹敏的人。
从这些事件也可看出希盟内部裂痕越发明显,但会否对国阵有利?任谁也说不清楚。至于由土团党领导的国盟虽也是大阵仗把伊党和民政党纳入其中,但它们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也没有人乐观其成。
基本上这是国阵与希盟之战,国盟则扮演陪读的角色。在国盟看来是希望议席三分天下,以让国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国阵及希盟则是要把国盟清除出去,回到两雄争天下的局面。毕竟他们都曾是一家人,也鼓吹“大马一家”及“一个大马”,何来分彼此?
以此推论,两雄争霸将会是未来的政治走向。马来西亚选民也不习惯有太多政党搞得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