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ah威士忌风波是宗教“入侵”政治的恶果,是宗教教义主导着政治方向。为什么我们的政治会受到宗教深切影响呢?一言以蔽之,政客利用宗教作为晋身阶所致也。
话说从头,我们非常羡慕砂拉越各族人民能水乳交融相处、彼此毫无介蒂地交往,尤其马来人和回教徒习以为常地在华人的咖啡店喝茶,大家也可大大方方在华人餐馆内进食。
实际上,从殖民地时代一直到独立后的那几年,马来半岛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马来人在华人咖啡店喝茶、吃面包是平常事,彼此谈笑晏晏,大家都不计较什么宗教忌讳。
惟俱往矣!为何如今只有在东马还可看见呢?一些网友直指,因为砂拉越没有种族性政党,也没有宗教性政党,我非常赞同这说法。
种族宗教拉票神器
原来进入1970年代后,半岛的政客发现煽动种族与宗教情绪,形容自己的族群很落后,是吸引选票的最佳办法,于是种族政党和宗教政党的政客极力煽动这两种情绪,竞相扮演“民族英雄”。这一招果然有效,“民族英雄”个个仕途顺遂,于是政客纷纷仿效,竞相扮演“民族英雄”,种族与宗教情绪随之高涨。
到了1980年代,当今人民公正党主席、巫统时任署理主席安华出任副首相时,更宣布把宗教价值观输入行政体系,完全无视其他种族的权利,宗教情绪进一步高涨,其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政治,当局的决策须顾及宗教情绪。
政教分离听之藐藐
武装部队前参谋长丹斯里莫哈末哈欣在去年11月24月发表文告,劝请回教徒勿用宗教欺负非回教徒。他在文告中提醒当局,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在他人头上。莫哈末哈欣说,他并非鼓励喝酒,而是非回教徒的权利应该获得尊重;他也指出,香烟对国人健康的危害比酒更严重、更普遍,为何不禁卖香烟却禁卖酒?
可惜,当局者对丹斯里的诤言置若罔闻,继续让宗教与政治挂钩。
另一方面,华人早已看透宗教与政治挂钩的祸患,所以提出“政教分离”的概念,要求宗教不可干涉政治,不可用宗教教义作为拟订政策的基础(即安华提倡的宗教价值观输入行政体系),但由国阵政府到希盟,再由希盟到国盟及现在的政府,都听之藐藐。
Timah和吉隆坡禁卖烈酒事件已引起华社空前巨大的反弹,这是剥夺非回教徒权利的事,也引起国际关注,连马来社会也有人表示不能苟同,因为非回教徒的权利、感受也须受到尊重。
所以政府必须严正看待,秉公办理,不可继续让宗教“插手”政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