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日讯)远景研究中心联合主席颜炳寿强调,伊刑法(355法令)的权限如果进一步扩大,伊斯兰生态将会变成国家公共领域主要的环节,对非穆斯林带来更多隐忧。
他披露,在全国共有14万名警察和11万名活跃军人,但在宗教领域直接和间接领薪的人数,还比警察的总人数来得高,而且还不断增加中,这些不包括在宗教场所,如清真寺担任理事会者 。
“当伊斯兰法庭权限大幅度扩展后,伊斯兰法庭就会要求更多资源和拨款。到时,很自然就会有更多宗教警察或道德警察。换言之,整个生态在改变中。”
颜炳寿昨晚坐客“死灰复燃的355法令修正案”线上中文座谈会时,如是指出。
(视频取自面子书)
这场讲座是由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和宗乡青联合总会(宗乡青)联办,主要探讨355法令修正案会带来什么潜在冲击。另一位主讲者为诚信党全国中委符芳侨。
颜炳寿解释,宗教法庭类似房屋仲裁庭,是在国家现有法律允许下,让特定群体必须受制于某些法庭的惩罚。
“简单而言,宗教法庭的权限,是源自联邦法律授权的,也不能超越国家的民事法律,这个是国家最高法院作出的裁决。”
他说,伊斯兰法律若要与民事法律平起平坐,是不符合国家律法制度的规范。
“因为穆斯林群体只是部分群体,不是全国所有群体都必须受制的法律。”
他也认为,宗教戒律和民事法律不应存在重叠,尤其是涉及刑事案件上,因为国家本来就有这么一套法律。
“当你犯下偷、抢、伤害别人、杀人,这些都是涉及刑事,不只是宗教问题,是国家治安和安全问题。”

符芳侨认为,要削减种族化、宗教化、伊斯兰化,就应该先解决穆斯林族群的经济问题,这样才能促使极端的种族思想慢慢淡化。
他补充,只有改善马来人的生活,大家处于同一个经济能力时,就没有什么好吵的。
他直言,华社对伊斯兰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且国内每个族群都生活在各自的圈子,很少会有互相交流,这也导致双方出现很多误解。
他以本身曾经作为吉兰丹行政议员的经验指出,在与马来政治人物谈事情时,应该采用以柔制刚的策略。
“不过,华裔社会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硬碰硬的做法。往往我们今天或许胜了,可是也埋下了一个火药。”
对于355法令的修正案,符芳侨认为,马来社会的年轻一代其实不吃这一套。
他说,华社不需要对355法令过渡担忧,最重要还是化解宗教化和种族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