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死守五大科研阵地压制中俄

张颖波 

据美国《华盛顿自由塔》报道,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日前发表报告称,随着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逐渐被削弱,守住科研阵地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压制两个强劲的对手--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在科研领域确立了五大目标。
“基因战士”

基因技术在美国关注的几个科研领域中居于首位,这是因为它与人类本身的关系最密切。传统基金会的报告指出,美国若想“领导世界”,美国人必须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处处拥有优势。

美国生物基因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合成抗病基因,让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不再成为无法治愈的绝症。接下来,美国生物专家将利用先进的基因技术进行物种改良,最终促使美国人率先实现“深层进化”。按照美国专家的设想,人类迟早有一天要向太空或是海底发展,而长时间的空间航行或海底旅行将挑战人体极限。只有通过基因改造实现“深层进化”后,人类的体质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美国生物专家的目标是:让美国人成为地球上最先可以移民太空或是海底的群体,从而使美国具备掌控地球这个“人类的大本营”的实力。

另外,美国基因技术的进步还可能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影片《生化危机》中可怕的“基因战士”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核动力太空飞行器

到目前为止,各国研发的飞行器和巨型船舶的动力系统,大都是喷气式涡轮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而宇宙飞船使用的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火箭发动机。这些动力系统都需要携带很多燃料,这使得飞行器本身可自由利用的空间以及灵活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美国专家瞄准了核动力装置,计划采用核动力系统作为推进器,推动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高速航行。

在美国定下的几个科研目标中,开发出核动力航天器的目标有望较早实现。美国航空航天局官员称,美国已经开始研制新一代核动力宇宙飞船。这种飞船采用的动力系统,由美国“大力神-V”型运载火箭换装核动力发动机改进而成的。以探月任务为例,由传统发动机推动的飞船一次只能运送约21吨物资前往月球,而核动力飞船的体积和重量都要小得多,但一次可以把29吨重的物资送上月球。美国计划建造的首个月球基地需要250吨物资,如果用核动力飞船来运输,通过9次发射就可以完成任务,但用传统动力飞船运输则要发射12次。采用核动力发动机的飞船可为美国的月球基地计划节省数十亿美元。

除运输能力强外,核动力飞船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有了它,美国就可以率先实现远距离太空航行,例如对火星等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进行探测。

“钢铁智能文明”

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美国计算机专家钻研的主要课题。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美国科学家设想赋予计算机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可以独立学习、感知事物的人工智能装备。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那么计算机技术将实现历史性的飞跃。用美国计算机协会专家的话来说,这等于创造了一种新生物--“钢铁智能文明”。

美国科学家设想中的人工智能并非仅限于机器人,还包括各种智能机器,例如无人机、无人飞船等,而影片《变形金刚》中的变形智能战斗机器人最终也可能成为现实。

 纳米级晶体管

所有的科技产生都依赖基础学科的发展,其中以材料学为主。美国专家目前把重点放在了新型纳米材料上,预计许多具备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将运用于军事、工业、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目前美国在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例如美国冶金行业协会已开发出“纳米熔化冶金法”。黄金一般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熔化,如果把它变成纳米颗粒进行熔化冶炼,温度只要达到500摄氏度就够了。同样,利用纳米技术,可以使一些材料在80摄氏度至180摄氏度的环境中增强可塑性,例如陶瓷就会变得像金属一样又柔韧又结实。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科学家也充分发挥出纳米材料的作用。作为半导体的硅经过纳米化处理后,制成元件的体积更小,而传输信号的速度更快。

美国的纳米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研究,要把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制成晶体管,让一块芯片上能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100倍,但运算速度却提高了100倍。

“死光武器”

美国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科研领域就是新武器研发,其中以新型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为主。

新型动能武器主要是指电磁炮,这种武器的原理是将金属炮弹放在电场里,利用电磁效应将炮弹推出炮膛,其射程、速度和杀伤力都达到现有威力最大的炮弹的10倍以上,因此它也被美军专家称为“终极动能武器”。

激光武器是五角大楼比较看重的未来武器,美军专家计划在环地球的近地轨道上安装可打击地面和太空目标的巨型激光炮。由于美国目前在激光武器领域已经失去了绝对优势,美军已把重点转向了威力巨大的定向能武器,即所谓“死光”。目前这种武器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它被描述成一种可以在瞬间摧毁敌军所有人员和装备的强光。在美军专家看来,以美国现有的武器技术和发展速度,打造出能够发射“死光”的定向能武器并非天方夜谭。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19期,摘自2014年1月30日—2月5日《上海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