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作员使用人工外骨骼搬运画面。(央视军事视频截图)
携带着月壤的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即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据悉,搜索返回器时,为尽快与北京中心建立通信链路,此次任务首次应用人工外骨骼,操作员能抱起上百斤设备在雪地中行走。
根据中国央视军事微博12月15日披露,在嫦娥五号返回舱搜索任务中,需要率先抵达现场的空中分队,首次装备了人工外骨骼,让每个人可以携带设备重量提升一倍。
其实,人工外骨骼不久前还用于军队装备。12月9日,军事报道称,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解放军边防士兵装备了全新的——单兵外骨骼。
嫦娥五号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请点击大图浏览):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款单兵外骨骼小巧轻便,在高原地区背着巨大行囊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影响士兵的行进速度。
根据资料显示,该外骨骼系统总重小于五公斤,穿戴后人体最大承重可达70公斤,行走时可为肩部减重30%,站立时肩部减重50%,快速穿戴时间小于两分钟,快速解脱小于30秒。根据穿戴装备的战士反馈,在背上20公斤的物资后,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担,不会下到身体上。
在西藏这样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单兵外骨骼设备投入实用,将会大大改善中国边疆战士的生活和训练条件。
解放军装备单兵外骨骼画面(请点击大图浏览):







类似的外骨骼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就已经亮过相了。在当时的报道中,一名解放军女护士在装备外骨骼之后,能够轻松地背着140斤重的伤员跑动。
据悉,投入使用的外骨骼由中国兵器工业208研究所研究设计,该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中央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唯一的轻武器专业研究所,是集团公司重要的轻武器科研基地,集论证、设计、研究、试制、试验和检测于一体。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208研究所,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下设枪弹技术研究室、机器人技术研究室等专业研发机构,反恐防暴武器装备研发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等产品生产机构;试验中心、图书馆等辅助机构和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具有研究生培养、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防科技行业专业技术配套齐全、人才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研究所之一,在中国武器装备研制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日根据中国兵器工业208所官方消息,国产外骨骼装备首次在高原部队试用,并且在基层部队获得了较好的反响,第1批订单已经装备完毕,后续大规模订单正在预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