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2014-01-17 10:31:50   来源:环球视野

摘要:本文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而作。在重点回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内涵,阐释了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其成因,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特性,以及在当代的普适性指导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国防与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武装斗争道路、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和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汲取了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内涵

(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学说,而是人类优秀的军事理论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而且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时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倾注大量心力研究军事和战争问题,揭示武装斗争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伊始便开宗明义,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历史和社会、解决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系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成就了他一生理论著述的高峰。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新型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理论,从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中有关无产阶级军事斗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反映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本质规定。

(二)彰显着中国革命的鲜明特质。战争存在着时间、地域、性质、规模等诸多差别。从性质看,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从地域看,各国家各民族的斗争鲜有雷同;从时间讲,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反映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最本质的特点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均表现出中国革命的鲜明特征。中国革命在道路的选择上,也不同于以城市为中心的苏联模式。中国的抗日战争排除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思想混乱,因坚持全民“持久战”战略而获得最后胜利。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较量中,蒋介石坚信: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即无政治动脉,现代作战最要紧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控制城市;而毛泽东制定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夺取或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完成了力量对比的转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孤本”,体现着不可复制的中国特性,彰显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完美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回顾中国革命战争史,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对无产阶级新型建军理论的探索,对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探索,都是针对不同时期和阶段的革命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对国外经验的批判吸收,对中国革命实际的真切了解和艰辛探索,最终使他找到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道路。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表现形式

(一)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展示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据军事科学院姚有志研究员统计:毛泽东一生的著述超过2万份,计2000多万字,其中关涉军事理论的有5000多件,近600万字,有关作战指挥的电报达5000多份。毛泽东军事理论创作的高峰亦是最丰硕的年份在1938年,仅这一年的5月,毛泽东写的军事文书就达200多份,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论持久战》5万多字,是毛泽东用一周时间写成的。不仅速度惊人,而且理论造诣极深。这些军事理论集中体现在已公开出版的6卷本《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毛泽东军事文集》从毛泽东近3000篇文稿中精选1612篇成书,约260万字,较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容。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他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的卓越贡献。

(二)以高度的实践自觉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指导原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征作为战争实践的经典,向世界传达着中国军事实践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中央红军多次战略方向的调整中,毛泽东最具伟人性格特征的“虎气”和“猴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1934年10月长征出发前初定目标为与红2、红6军团会师湘西北;黎平会议(12月18日)则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区根据地;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旬)明确了进军川西北,“赤化”四川的目标;一渡赤水后(2月7日)红军兵指云贵川三省边界;二渡赤水后(3月8日)挥师急走贵州,首战黔北;四渡赤水后(3月下旬)大军转向黔西南;渡金沙江前(4月29日)主张到川西或川西北;会师红四方面军后(6月16到28日)确立创建川陕甘苏区;俄界会议(9月12日)设想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榜罗镇会议(9月27日)终于确定到陕北落脚。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少有的“失街亭”和“用兵真如神”同时上演,令他的对手在眼花缭乱中败绩连连。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先声夺人,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全力倡导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开展敌后游击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为中国的“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展开决战。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布局,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气势恢弘,雄壮霸气。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自觉,就没有如此眩目的战争灵动,更无法设想中国革命的成功。

(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呈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毛泽东一生在党内经历了三次大的挫折:第一次是在1927年底,毛泽东因主张引兵井冈而被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年秋,朱毛之争,被选下台。1931年秋冬到1935年1月,受“左”倾教条主义打击,被夺走军权。但不论个人际遇多舛,还是路线之争为祸,都没有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攸关党和人民军队命运时的卓越历史担当。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毛泽东在党中央讨论形势和政策的会议上指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气派表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主张:“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随后,毛泽东谢绝了瞿秋白要他跟随党中央到大城市的邀请,回到湖南老家组织秋收起义,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毛泽东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关注中国革命战争的走向。关于战争指导,毛泽东从“武装割据”的可能性开始分析,考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总结历史教训,进而提出关于中国革命性质、道路、战略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在军事斗争实践中,使中国革命战争由游击战争发展到正规战争,由“十六字诀”作战原则发展到“十大军事原则”,从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到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历来强调人民在战争中的地位。他指出:我们进行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的武器,“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从“农村军事化”起步,把战争最终发展成规模空前宏大的人民战争。依靠人民战胜一切强敌,成为毛泽东终生坚定不移的历史信念。毛泽东始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倾力于人民军队建设: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确立建军原则,从艰苦卓绝的抗战到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历练,从解放战争中的新式整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正规化建设,最终使这支军队千锤百炼,愈挫愈坚,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自觉,经过了20多年同国内外强大敌人武装斗争和数百个重大战役,以及多种作战形式的实践考验,每当中国革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或“历史的新起点上”的时候,显示出正确理论指导的精彩绝伦与弥足珍贵。三、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成因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属观念形态范畴。毛泽东军事思想源于长期而丰富的斗争实践,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同毛泽东本人的理论素养、文化底蕴、个人秉赋等密切关联。

(一)社会历史条件: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实践和恢弘的世界舞台。毛泽东生于19世纪末,他一生军事生涯最精彩的篇章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世界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经济危机下的大萧条,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各种矛盾催生动荡的世界。这个时期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交织丛生反映到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阶层,形成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些矛盾的激化使中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中,为毛泽东发挥军事才华提供了天然舞台。在国际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始终与苏联和美、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着复杂关联。20世纪喧嚣诡谲的世界和中国,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纵横捭阖铺就了社会底色,提供了广阔舞台。美国人威廉 科恩在其所著《领导者的艺术》中有句名言:“如果懂得在战争中领导他人,你就能够在任何地方领导他人。”英国前首相希思评价毛泽东:“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历史的知识,使他得以从世界战略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世界眼光,同时又是在中国大地上具体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骨子里渗透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及运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称其为“战争辩证法”。毛泽东以中国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其进行了生动阐释。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毛泽东给出的科学论断是:“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这是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问题的理解。关于战争本质和目的的理论,毛泽东指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坚定地贯彻战争的政治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毛泽东如此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否则就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区分与对待不同性质的战争,他曾精辟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用战争才能消灭战争,凡义战都是相互援助的,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点,全面发展了无产阶级战争理论,其创新点是:无产阶级需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战争理论,争夺霸权主义已成为现代战争根源的理论,以及“划分三个世界”发展国际统一战线用以反战止战的理论等等。

(三)文化源泉:中华民族优秀历史遗产和光荣革命传统。中华文明积淀了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乏精辟的哲学思维。毛泽东历来提倡科学对待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加以系统的研究。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气派体现在对中国典故、格言、名句的运用自如上,其间融会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论点,从而赋予其新内涵和生命力。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使两者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典出著名古战例淝水之战,毛泽东以此论及战争的主动性: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又例:“兵不诈厌”典出《韩非子 难一》,毛泽东用这个成语,简明扼要地说明“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这个道理。毛泽东批评战国时期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做法”,指出“我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典出《左传》。毛泽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完美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大道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胡适曾评价毛泽东的语言造就了一代新文体:共产党里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文章风格影响至今。在延安以前的党内文件,或者是半文半白,或者是欧式风格。延安以后的党内文风大变,延续到今天。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是这样用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平实话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革命道理,令其在中国落地生根。

(四)主观因素:毛泽东独特的秉性气魄和文化素养。古往今来,湖南这方热土养育的仁人志士,历来领风气之先。生于斯长于斯的毛泽东,从小深受“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湖湘文化影响。他13岁在给祖父拜年被问到读书志向时说:“我要做一个掀天揭地的人。”17岁时他明志于家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学好学不停求索。他读有字之书,却善于独立思考,自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读无字之书,讲求体察民情,“农事不理,但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但不知衣服之所自”,他坚信“惟明而后可断”的穷事之理。毛泽东读书行路慎思明辨,天长日久形成了他傲视群伦、豪放不羁、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和胆略。他出身农民家庭,与农民结下天然联系,对土地、农村和农民的关心,成为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把握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这种深切关怀造就了他调查研究的务实风格,使其理论创新根植实践,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毛泽东独特的秉性气魄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特有的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近代以来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成就的旷世功勋,使他成为国际风云人物之翘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毛泽东有压倒一切的魅力。

毛泽东的文化素质,又是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折冲樽俎的智慧之源,是他战胜国内外对手的锐利武器。他哲人般的思想方法,历史学家似的经验和智慧,诗人般的激情想象和文学家般的浪漫思想表达,使他的思想融会了无限的创造欲、想象力和使命感,成就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走下神坛后的毛泽东,依旧让百姓怀念和崇拜,让朋友钦佩和折服,让敌手敬畏和胆寒。

孙子是让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人,但孙子作为思想家仅能以幕僚身份影响王者。而毛泽东既是军人政治家,又是政治家军人,更是总揽全局的军事统帅。孙子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昭显后世,而毛泽东则以其蕴含独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军事思想,连同他的战功伟业,令其生活的时代和世界震惊和仰慕。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绚丽绽放而百折不挠、艰难求索、矢志不渝。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也因此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世界属于中国,20世纪的中国属于毛泽东,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鲜明时代烙印,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承继中永远不朽的传奇。

责任编辑:小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