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吉隆坡5日讯)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财政预算案固然必须以应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其影响的措施为主,但政府也需纳入预防措施,来面对未来的威胁。
双威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叶金玲(Yeah Kim Leng)向《Malay Mail》指出,2021年财案主要关注的事项,应该是控制疫情,因为只要疫情仍持续威胁人们的生活和生命,那消费者和商家都会谨慎花费和投资。
“由于新冠病毒疫苗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面市,所以政府需要准备购买疫苗的预算,并制定国家免疫计划。”
他说,政府也必须提供更多针对性预算,来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和家庭,防止进一步的裁员和企业损失。
经济学家峇茁亚(Barjoyai Bardai)博士则认为,政府必须拟制“一石二鸟”的财案,以便能在同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刺激经济。
“若要藉由落实大型发展项目来刺激经济是行不通的,政府已宣布落实数个大型项目,例如东海岸铁路计划(ECRL)等,这一次我们必须改变规划。”
“如今我们正迅速进入工业革命4.0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大规模地增加人力资源。”
他说,政府必须拨出更多款项,来帮助低收入群体(B40),因为目前实施的“短期经济复苏计划”(Penjana),并没有涵盖所有受影响的人。
亚洲策略与领导机构(ASLI)属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CPPS)主席丹斯里拉蒙(Ramon Navaratnam)也同样表示,由于资源有限,政府必须优先将资源投入抗疫措施里。
他说,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应寻求私人领域的帮助。
“政府应为自行建造道路、学校、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的私人企业提供奖掖,我们可以考虑设立基础设施捐赠基金。”
他也说,政府应放宽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限制。
“这将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以功绩为基础的经济,从而吸引投资、提升业务发展,并减少人才流失和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