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舟”、“揽月”!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正式确定

2024-02-2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公开征集评选,近日,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

2023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 阅读更多

G20外长闭门会意外泄露,“美国已陷入孤立”

2024-02-23       作者:杨蓉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

当地时间2月21至22日,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在巴西东南部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美国《华盛顿邮报》22日披露,在一次不小心被旁听到的闭门会议中,美国被发现正因其反对加沙地带立即停火的立场一再遭到包括“亲密盟友”在内的尖锐批评。

“分析人士认为,华盛顿在全球的地位已经同去年(的G20峰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在一些美媒看来,这只是华盛顿因巴以问题“陷入孤立”的最新迹象。有声音担心,拜登政府不仅可能会因此失去国内选票,还可能因此在中东地区被中国“替代”。

2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后左)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前右)出席G20外长会 图片来源:路透社

《华盛顿邮报》称,由于没有记者旁听,外交官员们通常得以在闭门会议上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次的与会者包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俄外长拉夫罗夫等多国代表。但因失误,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一小部分媒体记者的耳机在闭门会议期间仍继续播放讲话内容,他们便在主办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听了会议内容。… 阅读更多

白宫承认没收俄资产有难度

参考消息网2月24日报道 据塔斯社2月24日报道,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在例行记者会上承认,华盛顿政府在试图没收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时遇到了一定困难。

她在谈到没收这笔资产时说:“我们将继续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包括七国集团以及国会议员,积极商讨进一步举措,以制止俄罗斯的侵略,并确保俄为其造成的损害付出代价。我不能宣布任何新消息,但这多少存在困难,因为它们(资产)存放于国际平台,所以有点难办。”

让-皮埃尔补充道:“我无法在这里代表其他国家发言。但我只想确认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这有难度,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但当然,我现在不能就此说些什么。”

据报道,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2023年11月强调,西方没收和冻结俄罗斯资产将开创先例,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俄驻美大使安东诺夫此前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指出,西方国家若是胆敢没收其资产,俄方将被迫采取对称行动。

阅读更多

随笔 | 阿根廷逆风翻盘?米莱要打脸全世界?

来源:风闻    作者:坏土豆    2024-02-22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土豆说:从今天开始我尝试挑战一下,每天原创两篇文章,录制两个视频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最近这两天,阿根廷的经济部长宣布,在2024年的一月份阿根廷取得了历史性成果。

居然财政盈余了!

初级财政盈余超过了两万亿比索,而在支付完所有的债务后,净盈余还有五千亿比索!

要知道,阿根廷动不动就疯狂的借债,从来都是资不抵债,最疯狂的时候因为还不起钱,连军舰都被华尔街抵押了。

现在米莱一顿骚操作猛如虎,居然还盈利了!

米莱更是喜上眉梢,说要坚定的将他的改革推进下去。

那米莱是要打脸全世界了吗?

其实理论上来说,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组织,一个公司,乃至于一个国家,只要你把自己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全部都甩出去,你让谁去操作都能实现盈利。

这就好比如老王,一个月薪水8000块,但他上有老下有小,不幸的是他爹得了肾病,每个月治疗费就要花1万,这还不算,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他女儿又得了心脏病,一个月要花8000块。… 阅读更多

阿桑奇“最后一搏”分裂西方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纪双城 青木 陈康 柳玉鹏   2024-02-23

原标题:打脸“言论自由”,凸显双重标准,阿桑奇“最后一搏”分裂西方

 

【环球时报驻英国、德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康 柳玉鹏】“当一个国家犯下罪行时,公布真相和揭露罪行的能力至关重要。”21日,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妻子斯特拉在英国高等法院外的示威集会上要求法院回绝美国政府引渡的要求。当天,该法院针对阿桑奇引渡案的听证会结束,法官没有作出裁决,表示将择日宣布。2010年,维基解密公开了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杀害平民等战争罪行的大量机密文件。此次阿桑奇引渡案引发世界极大关注,欧洲多国爆发支持阿桑奇的示威游行。不少欧洲媒体认为,如何对待阿桑奇成为西方宣扬所谓“自由民主”和人权价值观时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德国《世界报》称,美国政府对公开其丑闻者进行报复以及英国司法部门沦为帮凶,阿桑奇案表明“新闻自由和法治在西方已经过时”。… 阅读更多

被拜登骂是“疯狗娘养的”,普京讽刺回应

2024-02-23    来源: 观察者网

原标题:被拜登骂是“疯狗娘养的”,普京讽刺回应:这说明为何拜登比特朗普更适合做美国总统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当前,俄美关系本就摇摇欲坠,而当地时间2月21日在旧金山的一场筹款活动上,美国总统拜登却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粗鲁言论,辱骂其是“疯狗娘养的”(crazy SOB),更让俄美关系雪上加霜。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2月22日报道,普京当天回应了拜登针对自己的粗鲁言论,他微笑着讽刺说道,这些言论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克里姆林宫认为拜登比特朗普更适合担任未来的美国总统。

与此同时,除了普京本人的冷静回应,俄方也通过外交渠道密集作出反应。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已向美国国务院发出“强烈抗议”,认为拜登的言论“令人发指和不可接受”;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拜登应记住,美国人是把这个粗鲁词汇和他儿子亨特·拜登联系在一起;梅德韦杰夫则回击称,拜登是“无用的老家伙”、“老糊涂”。… 阅读更多

【环时深度】韩国医生为何激烈抵制医学院扩招?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莽九晨 陈子帅 韩 雯   2024-02-23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2日,韩国医生的大规模罢工活动进入第三天,罢工医生与政府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而很多患者不得不带病出院或者推迟重要手术。有韩媒直言“医生离开急诊室的行为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韩国医疗面临“畸形现实”。这并非韩国医生首次通过集体罢工来抵制医学院扩招或者其他医疗政策。有观点认为,在这背后,既有医生这个特殊团体为己谋利的原因,也有韩国医疗资源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的原因。对其他出现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的国家而言,韩国面临的问题颇具警示意义。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2日,韩国原州,韩国医生集体辞职抗议进入第三天,原州市议事会的100多名成员在广场上举行集会,反对政府扩招高校医学生的政策。(图源 视觉中国)

曾多次反对增加医生

“因为没有医生,所以被医院要求出院,但在家里伤口怎么也愈合不了,就来到了这里。”2月21日,推着坐轮椅的丈夫来到京畿道城南市韩国军队首都医院的A某这样说。据韩国《韩民族日报》报道,A某59岁,其丈夫被诊断为慢性骨髓炎,在高丽大学九老医院接受了手术,但因为医生正在进行大规模罢工,A某的丈夫被“建议”出院。在A某丈夫居住的病房,5名患者中除1名重症患者外,所有人都被“半强制出院”。与此同时,在首尔西大门区的延世大学附属世福兰斯医院,办理出院手续的患者队伍已经排到了门外。64岁的金某,其儿子是脑出血患者。她本来想在医院让儿子进行康复训练,但因为没有负责康复的住院医生(初级职称医生),其子也被要求出院。

阅读更多

刚开始我以为就是笑话,但美国人又来真的了

来源:搜狐网    作者:牛弹琴   2024-02-22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笑话段子。

说是很多美国港口,用的是中国重型起重机。没办法,中国起重机价廉物美好用啊。

以至于有一次拜登在港口发表演讲,大讲美国制造,但人们赫然发现,他背后的起重机,就来自中国的振华重工……

这其实很正常,就跟中国港口,不也经常停泊着美国船只?中国很多工程,不也经常使用卡特彼勒的机械?

以前没问题,现在没问题,但美国政客觉得,这就是有问题。

在他们眼中,这些起重机,看着就像是解放军的瞭望台、侦察兵,能在众目睽睽的作业过程中执行“秘密任务”,那就可能是特洛伊木马,“或成为中国政府手中的一种间谍工具”。

这是不是魔怔了?

以至于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这种说法,完全是草木皆兵,误导美国民众。

确实是草木皆兵,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国家安全脆弱到这种地步了?

但刚才一看报道,美国人现在居然来真的了。

阅读更多

美国在安理会“扼杀共识”引众怒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黄培昭 李萌 甄翔   2024-02-22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甄翔】联合国安理会当地时间20日就阿尔及利亚代表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人道停火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美国又一次行使一票否决权,使决议草案未获通过。这是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第五次在安理会涉加沙局势决议草案表决中投下反对票。对于美国“扼杀共识”的做法,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里亚德·曼苏尔说,美方此举所传递的信息是,“以色列可以继续逍遥法外”。巴勒斯坦《日子报》报道说,就在安理会进行表决的当天,得到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以军密集轰炸加沙地带中部和南部多个地区,造成至少51人死亡。阿拉比亚电视台称,美国成为唯一一个投否决票的国家,其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昭然若揭,这也正是巴以冲突持续不断甚至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美国释放错误信号

据联合国网站20日消息,当天在安理会进行表决的决议草案要求各方立即停火,立即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反对强迫巴勒斯坦平民迁徙;呼吁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不受阻碍地进入加沙各地。除美国反对外,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13个投赞成票,英国弃权。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称,必须把停火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释放在押人员挂钩。托马斯-格林菲尔德此前表示,美国将否决这项决议草案,理由是“美国担心该决议可能危及美国、埃及和卡塔尔正在斡旋的停火谈判”。

阅读更多

枢密院十号:首次!印度双航母出现在这里!

来源:枢密院十号    2024-02-22

经过多年努力后,印度海军终于迎来这个历史性时刻——由“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与从俄罗斯引进的“超日王”号航母,以双航母战斗群的模式首次出现在“米兰2024”多国海军演习上。

印度《经济时报》21日称,“米兰2024”多国海军演习从2月19日到27日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的海军参与了这次“印度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军联合演习”,其中仅印度海军就动用了近20艘舰艇以及50架各型飞机。

美国海军学会网站称,报道提到,2022年已有39个国家参加,而今年的规模更大,有5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35艘各国舰艇、50架飞机参加。印度海军上将库马尔在开幕式上特意强调了该演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规模、内容和复杂性方面都有所增加”。

美国驱逐舰“哈尔西”号

根据印度方面的统计,美国和俄罗斯都罕见地同时参加了今年“米兰2024”多国海军演习:美国派出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哈尔西”号,俄罗斯则出动了“瓦良格”号巡洋舰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护卫舰。此外,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澳大利亚“安扎克”级护卫舰“瓦拉孟加”号等也都参加了这次演习。

阅读更多

欧盟竟以与俄乌冲突有联系为由指控中国和印度的公司,并首次实施制裁

2024-02-22      作者:熊超然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不断挥舞“制裁大棒”,但收效甚微。如今,欧盟竟以与俄乌冲突有联系为由指控中国和印度的公司,首次对中印两国企业实施制裁,并声称此举旨在“削弱俄罗斯攻击乌克兰的实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当地时间2月21日报道,这些制裁措施将是欧盟针对俄乌冲突而实施的第13轮制裁,针对近200个个人和实体,但没有针对关键工业部门采取任何全面的经济行动。

报道称,在德国等成员国担心激怒中国并施加压力之下,欧盟此前曾放弃制裁中国内地企业的计划。而根据《金融时报》看到的文件显示,如今欧盟的最新制裁将针对中国内地的三家公司和印度的一家公司,以及斯里兰卡、土耳其、泰国、塞尔维亚和哈萨克斯坦的企业。

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周视察下塔吉尔市并参观了乌拉尔机车车辆厂 图自俄媒

据报道,中国和印度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之际,欧盟及其七国集团(G7)国家正试图打击俄罗斯利用第三国和过境路线绕过限制措施的行为。… 阅读更多

随笔 | 乌克兰全线溃败!特朗普迎来最强外援!

来源:风闻    作者:坏土豆   2024-02-20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如果说两年前防守马里乌波尔的乌军,战斗力是80,那么今天的乌军,战斗力连20都没有了。

2月17号,俄罗斯全面占领战略要地,顿涅茨克地区的阿夫杰耶夫卡

而这一次乌军甚至不能说是被击败,也不是撤离,而是全线溃散。

目前俄军发布的视频,乌军士气崩溃,夺路狂奔,装备武器丢了一地,一路被俄军掩杀,逃离路线被俄军的空天军与跑兵火力覆盖,溃不成军,估计在逃跑的路上阵亡就超过了一千人。

更扎心的事,大量的伤员被遗弃了,乌军根本不管了,就让他们等死…..

 

阿夫杰耶夫卡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面积约20平方公里,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军几乎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堡垒与工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火力体系,号称为钢铁防御。

理论上来说,这里比马里乌波尔还要难打得多,俄军即使吃下来,也要付出重大伤亡。… 阅读更多

策划杀死总统的,居然是第一夫人?

来源:搜狐网    作者:牛弹琴    2024-02-21

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好莱坞剧本可能都不敢这样写。

两年半前,事件就已经震惊世界。堂堂一国的总统,凌晨在家中被一群枪手暗杀,保镖根本就没出手。

他就是海地总统莫伊兹。

法官尤其感到震惊的一点,作为总统的莫伊兹,“本应是该国最受保护的人物……在他的房间里被袭击者打死,他们没有遇到丝毫的抵抗。”

谁干的?

两年半后,消息再次震惊世界。根据海地法庭的起诉书,当时暗杀总统的,除了一些美国阴谋家、哥伦比亚雇佣军,居然还有第一夫人玛蒂·莫伊兹。

起诉书中写道,“前第一夫人有参与的迹象……足以起诉”,而且,她的陈述“自相矛盾,让人不免怀疑”。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两年半前的这件离奇大案。

2021年7月7日,凌晨1点左右,大概20多名枪手,突然闯入莫伊兹的总统官邸。监控视频显示,杀手中有人讲英语,美国口音,而且高呼:

阅读更多

巴以冲突,美国政策出现“U型大转弯”?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 准 王 逸   2024-02-21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准 环球时报 王逸】“这绝对是美国外交政策立场的转变。”对于美国在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中提出“尽快在加沙实现临时停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0日这样评论。此前,美国一直反对联合国在针对缓和巴以局势所采取的行动中使用“停火”一词。国际危机组织分析师高恩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在联合国发出的“最强烈信号”,表明自己耐心有限,以色列不能完全依赖美国的外交保护。不过外媒同时注意到,美国使用的措辞仍然给以军方留有余地,且美国并不着急让该决议草案进入表决流程。值得注意的是,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0日上午,美国在安理会再次动用否决权,阻止阿尔及利亚所提决议草案的通过。这份要求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的草案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足以让以色列感到紧张”

美国在这份安理会决议草案文本中称,“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尽快在加沙实现临时停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外交事务编辑贝斯认为,华盛顿的决议草案似乎意味着其在措辞上出现重大变化,“美国首次提停火一词……这很重要,因为以色列不希望在任何决议中出现停火这个词”。英国《卫报》19日说,这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首次明确支持停火,尽管它给以军留下了回旋余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美国的说法与其他大部分安理会成员国的意愿并不一致,后者希望“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

阅读更多

印度农民2000辆拖拉机准备冲进新德里!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曹冲 文简   2024-02-21

环视频/制作 弋可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曹冲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文简】在持续近一周的抗议活动后,印度农民工会19日拒绝了政府提出的以最低支持价格购买农作物的建议,并称将在今日挺进首都新德里。《印度快报》20日报道称,驻扎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边境地区的2000多辆拖拉机准备在21日上午11时左右向新德里移动。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7日,印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边境附近的Shambhu,抗议农民的拖拉机和手推车停在高速公路上。(视觉中国)

“我们希望和平行动,不再有人对我们使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哈里亚纳邦的农民联盟发言人特贾尔对《印度快报》表示。报道称,目前有超过1170辆拖拉机停在哈里亚纳邦边境的香布村,另有870辆停在旁遮普邦边境的哈瑙里小镇,“这还不包括小型车辆和皮卡等”。

数千印度农民从13日开始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制定法律保证最低支持价格、为农民和农场工人提供养老金,以及免除农场债务等。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抗议活动中,当局与农民发生冲突,向他们发射催泪瓦斯和塑料子弹,试图阻止游行。印度政府担心2020年的情况会重演,当时成千上万的农民在新德里边境扎营数月,迫使政府废除有争议的农业改革。目前,在政府阻止下,抗议农民在距离新德里200公里的地方停留。“如果不进行新的谈判,我们就不能继续坐在这里了。”60多岁的农民阿吉特对《印度快报》说。

阅读更多

拿下阿夫杰耶夫卡,战场的心理态势就变了

来源:风闻    作者:北京大学曹和平     2024-02-20

之前多方预测,拿下阿夫杰耶夫卡要等到四月底以后呢?没想到俄军攻城不到两天。乌军就提前撒丫子跑了。这可不像过去两年中,乌军一贯打仗强悍的做派。原因何在呢?战场上的心理预期变了。

第一,乌克兰临阵换帅。用瑟尔斯基换下扎卢日内,后者过去两年仗打得颇获好评。在顿巴斯战区的核心战场,阿夫杰耶夫卡一役上,临阵换下士兵信赖的将军,战壕里的心里肯定会犯嘀咕。

第二,乌克兰最强悍的主力亚瑟第三旅,进到阿夫杰耶夫卡城的时候,拒绝进入前线阵地。这是过去从来没见过的事。该旅是个意识形态化超强的部队,还没怕过谁呢。这抗命不进入战壕,对一线士兵的影响是致命的。

第三,美国援助案在国会一直通不过。就是马上通过,运过来也得半个月以后,远水解不了近渴。欧盟给的500亿欧元,那是三年之内分步到位的纸币,可以发工资和奖金,但是买不来武器。没有炮弹,没有武器,面对强敌,只能是个送人头的傻事,连扎卢日内都被换了,谁还向上冲啊!… 阅读更多

俄罗斯驳斥西方炒作纳瓦利内之死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肖新新   2024-02-20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死亡引发的风波仍在持续发酵。据俄“Tsargrad.tv”新闻网19日报道,纳瓦利内的母亲在律师陪同下前往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哈尔普关押纳瓦利内的监狱,以及该自治区首府萨列哈尔德的太平间,但并没有找到纳瓦利内的遗体。报道称,律师从俄联邦侦查委员会方面得知,纳瓦利内死因尚未确定,需要进行详细鉴定和调查。

据俄“Vesiskitim.ru”新闻网19日报道,纳瓦利内团队发言人亚尔梅什称,俄联邦侦查委员会通报,在调查完成之前,不会将遗体移交给亲属。但调查何时结束尚未明确。据报道,网络及社交媒体流传信息称,纳瓦利内的遗体上“有伤痕和瘀伤”。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对其采取的急救措施造成的。若病患出现强烈抽搐,其他人试图按住他,就会出现瘀伤。同时,胸外按压和心肺复苏等措施也可能会造成此类痕迹。

阅读更多

一炸一路vs一带一路!(一)

来源:风闻    记者韩鹏     2024-02-20

原标题:一炸一路vs一带一路!中东10年,美国节节败退,中国做了啥(一)

过年这几天,家里亲戚多,10个月大的宝宝还发烧了,所以更新慢了点。不过现在开工大吉,孩子也满血恢复,所以我这个“失踪人口”又回来啦!咱继续刷头条,看世界,舞起来。

春节这几天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位伊拉克大叔和一位叙利亚小哥,在中国街头听到鞭炮声的反应:

叙利亚小哥手扶下巴,陷入沉思,“以前在叙利亚听到这个声音,会猜是什么武器,要不要逃跑”。

伊拉克大叔在直播春节吃中国路边摊,突然几声二踢脚,吓得他惊恐万分,赶紧想找个掩体躲起来,突然又想到他是在中国,于是有点尴尬又有点会心地朝手机笑了笑——那一刻让人感慨:什么是岁月静好?什么是国泰民安?这爆竹声声的烟火人间,就是。

这俩人的反应,不是演的,太真实了!

因为我在伊拉克、叙利亚、美国都待过一些年——鞭炮声和枪声,真的很像,二踢脚跟人肉炸弹的声音,也差不多。… 阅读更多

德日同病相怜,东亚病夫何必嘲笑欧洲病夫?

来源:风闻    作者:孤烟暮蝉     2024-02-20

今年1月中旬,日媒日经中文网曾就2023年德国名义GDP或超过日本一事发布过一篇评论文章。该文章提到,“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名义GDP将超过日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德国名义GDP有可能逆转日本,跃居世界第3,仅次于美中。”

乍听之下,大家是不是还以为,日经出的这篇东西是奔着给德国经济戴小红花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陈述完去年的德国名义GDP或有望超越日本的客观情况之后,日经话锋一转,马上就开起了针对德国经济的批斗大会,“受到乌克兰危机直接影响的德国经济是否真的在增长?事实上,摆在德国经济面前的,是会导致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化’的深刻结构性问题。”

瞧,为了淡化读者对于“德国名义GDP超越日本”一事的直观印象,日本媒体甚至不惜把自己都抬出来黑了一番,将德国经济的前景说成是“面临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化结构性问题”。

比黑人先自黑的操作更绝的,是日经给它们的这篇报道所拟的那个标题《德国GDP超日本,仍是“欧洲病夫”?》。或许是因为生怕读者看不懂它们的写作意图,所以日经还在它们这篇东西的末尾处补充了这样的说明:… 阅读更多

策反:一张震惊世界照片的故事

来源:风闻    作者:后沙    2024-02-19

相信很多很多人看过这张照片,《纽约时报》头版,1973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文中要说的就是照片中在公路上魂飞魄散,哭声震天的越南小女孩,这条公路现在还在。

惨剧发生在1972年6月8日,当时在离西贡市(胡志明市)40公里外的全邦一号公路沿线上,北越和南越军队激战多天。

村民躲在附近的高台教寺庙(柬埔寨边境),两架美军A-37战斗机前往该地区从空中支援南越军队,并投下了四枚凝固汽油弹。

结果,美军没炸到北越游击队,反而炸弹投到了南越地盘上,一颗凝固汽油弹正好在高台教寺庙附近炸开。

命大的人疯了一样地往公路上逃,命不好的就被活活烧死,小女孩和表弟表妹也往一号公路跑。为什么照片中只有她没有衣服?

因为她被汽油弹带来火焰烧到,原来的棉线衣裤一下子就烧没了。

美联社记者们在边上选好几个角度,拍下了这几张照片,奔跑那张最具震撼力,也成了历史经典照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