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党或选人

隨著大选临近,华社坊间又热烘烘地掀起「选党或选人」的课题,虽说辩论或爭论难免会有点「火气」,但只要控制得宜,在鼓励民间积极议政和参政的前提下,毕竟是好事。

郑庭河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

显然,对于急于通过实现国家政权轮替来改变大局者来说,「选党」为优先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要实现如此目標相当艰巨,选民必须在一条战线上高度统一、配合、协调好来,丝毫不可「鬆懈」或「放水」,让「敌方」有「突破」的机会,以至削弱整体的「防卫」或「攻势」。换言之,这即所谓「大局为重」的观点之一。

更甭说的是:目前的选举运作方式——乃至制度本身,乃高度向执政方倾斜,完全不合理、不正当,若一再纵容下去,必会对国家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而若要改变如此局面,目前看来只有先踢掉对选举改革毫无诚意,乃至还多番阻挠的执政方。即使反对派一旦胜选会不会推动选举改革,仍是个未知数,但总好过眼下的「胶著」或「龟步」状態。

至于一些以「选人」为优先者,或许对国家政权轮替根本无多大识见、想法、想像,也无多少意愿和热忱。他们可能觉得当下没有不好(乃至很好),或者觉得「两边都是烂苹果」,所以与其「选党」,不如「选人」,至少可以保住「服务」口碑良好的「精英」,让其贡献一方民眾,或者在其个人的「朝中」岗位上能够为华社爭取到一些些——即便聊胜于无的福利。

当然,或也有些偏向「选人」者不是不心繫政权轮替,只是觉得没必要那么「飢不择食」,唯恐一味「选党」而忽略了参选者的素质,以至选到一些无能力、无作为,或甚至日后会「倒米」、「变调」,乃至「变脸」的政客。此乃自认不迷信、不盲从「大局为重」者的论调。

个人的局限

有趣的是:不论偏向「选党」或「选人」者,都会谈及「人的因素」。尤其「选人」者,更强调人的秉性、意志的作用,觉得「选对人」对政治即好,而「选错人」,对政治则坏。而偏向「选党」者,则认为不能对个人的秉性和意志太过认真,乃至天真,毕竟党的结构性因素,包括意识形態和权力架构,对个人有更大的局限性和主导性,所以「选对党」更重要也!

惟某些「选人」者也会反驳:所谓党的架构或路线,也是牢牢掌控在几位专权的「党领导」手中的啊——所以还是「选人」更重要(这论点当然不是没有问题,毕竟若是如此,那除了「选党领导」,其他的「选人」也都没意思了——除非选出个可能的党领导「挑战者」)。

质言之,对于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来说,大选理应选的是执政的政党,而不是「执政的个人」。「个人」作为政党的资本或代表,或好或坏,理应是经另一个程序鉴定和选定的,选民之后才做整体评估和判断。所以今天某些选民不得不把焦点和重点放在「人选」上,实在有违大选之本意。

即便「选人」的理由只为了得到「地方服务」或「朝中代表」,但那也是民主运作中挺「奇葩」的事。也许唯有民主已被搞到「四不像」,「人治」凌驾「法治」的国家,才会发生如此咄咄怪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