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国际交往。在同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众多党政要人打交道时,他时而引经据典,语惊四座,振聋发聩;时而谈笑风生,妙语连篇,意趣横生。他的这种饱含智慧的幽默,表现了一种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的”
1956年下半年,在东欧发生“波匈事件”的时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派中共领导人先后到莫斯科与赫鲁晓夫等领导人进行了重要的会谈,就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磋商。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中国访问时,又一次邀请毛泽东访问苏联。所以,毛泽东第二次访苏,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受到隆重的接待是可想而知的。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对赫鲁晓夫既有适当的支援,也有中肯的批评。他曾讲过,赫鲁晓夫敢去碰斯大林,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好,可是“揭了盖子,搬掉了多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大石头”,这确实需要点勇气。这次在莫斯科,毛泽东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同赫鲁晓夫的交谈是比较多的。
除了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的活动外,毛泽东还出席了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出席了68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出于对社会主义阵营领导人的尊重和爱护,也从维护国际共运团结和中苏关系大局出发,毛泽东在68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上谦逊地说:“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红花虽好,也得绿叶相扶,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的”,“一个和尚两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内容深刻的思想,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重视。经过和各国党的代表团的共同努力,两个会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苏共中央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琳娜大厅举行宴会,招待各国党的代表团。毛泽东祝酒说:“谢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邀请,谢谢今天招待我们这么许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开了两个很好的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各国人民的需要”。接着,他说,中国有首古诗:“两个泥菩萨,一起都打碎。用水一调和,再来做两个。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会晤前,蒙哥马利好奇之中有些紧张。须知,当时西方盛传毛泽东是“一个残酷无情的暴君”。
可是,当毛泽东的大手紧紧握住蒙哥马利的手时,蒙哥马利分明感到毛泽东的手是温暖的,一双深邃的眼睛是和善的,脸庞是慈祥的、微笑的。瞬间,蒙哥马利脑海中闪出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的样子像一位和蔼的老伯伯。”
“你知道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吗?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在联合国我国被扣上这样的称号。你是否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呢?”(注:当时西方国家把我国抗美援朝污蔑为侵略)
毛泽东的第一句话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东西方距离”。到第二次谈话时,蒙哥马利和毛泽东竟像交往颇久的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了。
“papertiger“(纸老虎)
1973年,基辛格来到中国见毛泽东。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毛泽东回答:“只会几个单词,如‘paper tiger’之类的。”在场的人开怀大笑。“paper tiger”在英语中是纸老虎的意思,基辛格后来才明白,毛泽东曾用这个词来形容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后来又用它来比喻帝国主义。
两年后,基辛格带着妻子再次访问中国。这次相见,毛泽东不再和他开“纸老虎”之类的玩笑,而是好奇地指着比基辛格高出许多的基辛格夫人。基辛格后来在回忆中说:“(毛泽东)问我对比男人高的女人有什么感觉?”基辛格觉得,这位中国的领袖在外交场合也是那么本色自然,让人感到很亲切。
毛泽东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的确是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地真实和真诚。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坐。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会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在饭桌上,他甚至给客人夹菜。会谈结束,他把客人送出门外,目送客人的车离去。
1974年2月22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随行的夫人们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敬意,纷纷向他行屈膝礼。一向幽默的毛泽东也模仿起非洲妇女,向她们行屈膝礼,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幽默的力量
无疑,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战略上,毛泽东敢于藐视对手,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他又能正视现实。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叙述了毛泽东同他会见的一个片段:“基辛格点点头,然后转了话题:‘我们非常重视我们之间的关系。’毛的反应是,举起一只拳头,伸出另一只手的小指。他指着拳头说:‘你们是这个’。又伸出小指说:‘我们是这个’。‘你们有原子弹,而我们没有。’由于中国10多年前已有核武器,毛显然指美国在军事上比中国强大。”
但是,对于任何强大的敌人,毛泽东从来都没有表现出胆怯,而是勇敢地面对。早在1946年8月他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就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毛泽东的这一论断,鼓舞着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
毛泽东的幽默、诙谐,在国际伟人中是出了名的。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幽默的性格?国际著名作家韩素英在作了仔细观察后说:“毛泽东幽默来自辩证法。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一眼看到事物的对立面。正是这一点成了他的语言的特色,也是他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的特色,他的幽默有时真是锋芒逼人。他虽极不喜欢杀人,可如要嘲讽起人来,却是入骨三分。”
毛泽东是一个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伟人,他本身就是一部书。在这部内容丰富的大书中,包含幽默、诙谐的内容,是再自然不过的。
(《环球视野》据《学习时报》、新华网)
故事:释迦牟尼的坐骑是什么
1970年7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见到当时反美前线的兄弟党领导人,毛泽东格外高兴。会见过程中,宾主之间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和谐亲切。
不知不觉,原定的谈话时间到了,毛泽东仍毫无结束谈话之意。他饶有兴趣地问凯山:“我不大懂,万象(注:老挝首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凯山回答:“老挝的象很多,过去国王举行庆典都要有大象,尤其是白象,是最名贵的。”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今天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
接着,毛泽东操着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凯山讲了一个迷人的然而又非常难于听懂的故事。他说: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叫《启颜录》,是隋朝时的一部讲笑话的书。其中有一则笑话,说中国北朝信奉佛教。有一次开法会,由一位高僧登坛讲经,讲到中间,一个人站起来问,释迦牟尼平时出门骑的是什么牲口?高僧回答:释迦牟尼在家是坐在莲台之上,出门时则骑白象。这个提问的人说:不对,你根本没有读懂佛经,释迦牟尼出门骑的是牛而不是象,佛经上说:“音貌奇特”,“奇特”不就是说骑牛吗?高僧听了,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对付不了这个人。说完,毛泽东大笑起来,在座的所有人也跟着大笑起来。
但是,这让作谈话记录整理的工作人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不明白“音貌奇特”是什么意思。为了尽快把毛泽东的这次谈话记录整理好,第二天,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大学,找到一位熟悉语言和佛学方面的老教授,请他查一查“音貌奇特”是什么意思。老教授解释说:“音貌奇特”中的“奇特”可以理解为骑牛,因为“特”字有两说,一是指公牛;一是泛指牛,所以,“奇特”即“骑牛”之意也。但此处“音貌奇特”本意指释迦牟尼长相风度奇特,可是提问的人偏说释迦牟尼骑牛,这不是很好笑吗?
从毛泽东不经意间给凯山讲的中国古代笑话,可以得知毛泽东的学识真是博大精深啊!
附录:毛泽东日常生活中的幽默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纵横捭阖,气势非凡,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在与人接触时,毛泽东却凤趣幽默,平易近人。
“对不住大嫂了”
在转战陕北时期,一天夜里,毛泽东与其他人一起来到一个小村庄,又一起挤到一个窑洞里休息。房东大嫂不安地一再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大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依着大嫂的说话节律喃喃:“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说得大嫂和同志们哈哈大笑。
妙对佳联
1 927年夏天,毛泽东在安化与夏默安先生吟诗作对,夏先生出的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地对出的下联是“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对应严谨,平仄合韵,借景抒情,对得极为巧妙。
1 951年秋,毛泽东到中央苏区兴国长冈乡调查。一位姓刘的大娘请他吃自己亲手做的拿手好菜。毛泽东一尝,连说“好菜”。陪同毛泽东的乡长请毛泽东给这个菜取个名字,毛泽东当即写了一副对联:“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横批是“四星望月”。很富有情趣和诗意。于是当地人把这道菜叫做“四星望月”了。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08期,据《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