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可以换教长吗?/郭碧融

兼容并蓄●郭碧融

自我懂事以来,就知道父亲的职业是罗里司机。每天凌晨约4时,父亲就得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梳洗过后就摸黑出门工作;直到傍晚7时许,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我的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在忙碌做家务之余,也在家里替人裁制枕头套来帮补家用;日子尽管过得拮据,但母亲却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特地聘请一名补习老师前来家里教导我和妹妹。

母亲时常告诉我们4个兄弟姐妹,她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年纪轻轻即嫁为人妇,从此只能与柴米油盐作伴;她相信教育能提升生活的素质,所以非常注重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的课业表现优异,将来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直至今日,父母当年省吃俭用、努力打拼供我们升学的身影,依旧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拥有相同的经历。这算“打脸”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吗?

毋庸置疑,政治人物在他们所制定的政策引起争议后须提出辩白,其中在大学预科班招生固打制的议题上,在此起彼落的批评声浪中,马智礼当然有责任厘清人民的疑惑,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捍卫该政策的正当性。

遗憾的是,马智礼的应对却凸显其狭隘视角。他日前在理科大学的一场交流会上说,非土著学生来自富裕家庭,所以有能力补习,考到好成绩;反观土著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也没有补习。于是,政府开设大学预科班,让贫困的土著也能上大学。

这样的说词不禁让人怀疑教长是否曾进行数据搜集的工作?如果没有的话,他是如何做出这个结论?如果有的话,那如何搜集样本?倘若只是单凭印象,那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存有误导人的成分。其实,只要举出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华裔大学生,就足以推翻马智礼的言论。

此外,多数华人都抱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即使家境多么困难,也会咬紧牙根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有补习的孩子未必全是来自富裕家庭。

以种族角度看问题

马智礼是一名拥有博士资格的学者,肯定理解研究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所有的分析必须要有依据。但为何在大学预科班的议题上,却没有发挥学者应有的科学精神?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马智礼的言论在在反映,他不仅是以种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不了解其他种族的境况,那如何期待他成为全民的教长?

马智礼也在相同的场合上表示,除非土著在申请工作时,不因不会讲华语而被拒绝,才能谈论废除大学预科班固打制。

其实,多数的企业都会在聘请员工时设下条件,而语言纯粹是其中一个条件,以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任何人只要具备相关的实力和条件,都能提出申请。这既非走后门,也非固打制,怎么能与大学预科班的固打制混为一谈呢?

如果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要进行内阁重组,那么请第一个换掉马智礼吧!素质低落的教长怎么可能制定完善的教育政策,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