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欧洲在关键时刻向伊朗发了个大红包,不怕特朗普发飚?

来源: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18-08-26 07:16:40

自五月份特朗普撕毁《伊朗核协议》以来,霍尔木兹海峡一直飘荡着浓浓的火药味。

8月7日零时,美国重启对伊制裁,第一波矛头指向金融领域,根据美国计划,最致命的第二波能源制裁将在11月5日实施。

第一波和第二波制裁之间的这几个月,就是留给伊朗的投降期。伊朗则以牙还牙,不但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封锁军演,还多次拒绝美国提议的两国总统直接谈判建议。

从华盛顿角度看,在美伊僵持情况下,只有继续加大施压力度,才能迫使伊朗屈服。

从德黑兰角度看,它需要在美国,沙特,以色列之外寻求外交突破,赢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以化解美国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谁向伊朗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谁就是美国的对手。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传统战略对手,无论是石油贸易,本币交换都不会停止,不能让伊朗变成第二个叙利亚。

然而,作为美国盟友的欧洲,在这次美伊斗争之中,却表现得相当特别,它们没有站在美国一边,而是与中国,俄罗斯一道努力让伊朗留在《核协议》框架之内,不惜冒犯美国。

红包相挺

8月23日,欧盟宣布向伊朗提供1800万欧元援助,以支持伊朗经济和社会发展,抵消美国对伊朗制裁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中800万欧元扶持伊朗私营企业,800万欧元用于环境保护项目,200万欧元用于打击毒品问题。

用欧盟官方说法,这叫支持伊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2015年《伊朗核协议》欧盟总计将援助伊朗5000万欧元,1800欧元只是其中一部份。

1800万欧元的红包对伊朗来说,并不是一笔很大的钱,但对美国却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24日,美国国务院就发表声明,指责欧盟拨款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事情上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并指出,援助将被伊朗用于“恐怖活动”。

也就是说,美国否定了欧盟所说的支持伊朗经济和社会发展理由。

然而,对伊朗来说,它从这1800万欧元得到的政治利益,要远远大于经济利益。本质上,这是个政治大红包。

从特朗普重启对伊制裁开始,欧盟就针锋相对地宣布各种新法令。

一,准备为因与伊朗做生意而受到美国制裁的欧洲企业提供补贴。

二,取消欧洲投资银行对伊朗融资限制。

三,鼓励欧盟国家协助伊朗收取石油收入。

加上中国与俄罗斯,原协议六方(美英法德中俄)之中,美国明显被孤立,英国态度虽然模糊,却在忙着取代美国接手改造阿拉克重水反应堆项目,8月14日,美国驻英大使警告了伦敦。

人多力量大,五国态度又影响了另外两个伊朗石油的主要进口国,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印度。

日本在能源安全上一直依赖于美国的控制权,在美伊矛盾爆发时,如果美国能确定压下伊朗,那么日本会站队美国,但日本不可能看不到伊朗背后的巨大力量。

印度从七月份开始,它的进口原油来源国,伊朗取代了沙特,跃升第二位,仅次于伊拉克,显然印度也在提升对伊朗的进口力度。

印度比较迟钝,一直声音不大,只是劝美国要考虑制裁给印度带来的负面伤害,做为伊朗原油主要消费国之一,印度凭什么不能说话?但美国不理它。

8月24日,印度也急了,跑去跟欧盟商量如何规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大家要是给红包,也可以算我一份哈,一点心意。

大家的做法,削弱了美国对伊朗的压力,间接地反抗了美国霸权行径,把伊朗顶在对抗美国的第一线。

如果11月5日,美国启动第二波制裁,将不得不走到与欧洲盟友摊牌的地步。

欧洲也做了两手准备,给红包,声援是一回事,石油大企业放弃一部份与伊朗合作业务是另一回事,力争损失最小化。

对美国来说,既然是盟友就得听美国号令,欧洲的做法就是叛变。22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扬言,欧洲必须在美国与伊朗之间二选一,制裁不可能停止。

那么欧洲为什么会不顾美国威胁,拿用1800万欧元来力挺伊朗?

美欧矛盾

苏联在的时候,欧洲唯美国是从,哪怕独立性较强的法国也跳不出这个圈圈,苏联解体后,欧洲外部最大的威胁消失。

德国,法国不再愿意扮演只出钱,无政治发言权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了中东事务之中。

欧洲与美国有些矛盾无法再掩藏,以色列问题想绕也不绕开,欧洲向来站在巴勒斯坦一边,对咄咄逼人的以色列有诸多不满。而众所周知,美国是以列色最大保护人。

内塔尼亚胡受到欧洲不止一次的批评,欧洲的中东政策和态度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欧洲与美国心存芥蒂的时候,2001年911事件,又令美国与欧洲紧紧抱在了一起,爱情就要百分百,少一分都是伤害。

没两年,分歧又来了,2003年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德国明确反对,被美国嘲弄为“老欧洲”,而英国站在美国一边。

打完伊拉克,中东还不得消停,伊朗核问题又“浮出水面”,小布什宣布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家”,欧盟则认为中东乱源在于阿以冲突,要从政治,经济入手和平解决中东问题。

欧盟在美国没有摘下伊朗“邪恶轴心国家”帽子的时候,就开展与伊朗的对话,希望通过国际协议,与中俄一道劝说伊朗放弃核计划,这就是六方核谈判的由来。

伊朗和美国都得到了下楼的台阶,2015年《伊朗核协议》历尽艰辛终于达成。

白纸黑字,墨迹未干,美国国务卿也签了字,谁能想到特朗普一上来就把它撕毁了?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最主要当事人,哪有一点契约精神?还将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美国是生怕中东不乱吗?是的,它就是怕中东不乱。

欧洲跟美国在中东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欧洲希望能源命脉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与波斯湾产油区各国保持良好关系,就像这次,1800万欧元如果能换来伊朗放弃铤而走险的想法,超划算。七十年代石油禁运恶梦,是欧洲不堪回首的往事。

美国认为它必须完全控制中东能源,在必要时通过能源武器控制欧洲的经济命脉,迫使欧洲服从美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比如在南海遏制中国,一声令下,欧洲就不敢不从。

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当然能看到这一点,它们的对策是:

一,不能听凭美国主宰中东,尽力维护自身利益。

二,维护与产油国稳定关系。

三,与传统贸易伙伴保持正常贸易关系。

道理很简单,只要中东国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它们赚取的滚滚财富,又会拿来买欧洲产品,而能源生命线畅通无阻,在这一点上,中国,日本与欧洲有共同利益。

欧洲凭什么为了美国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制裁俄罗斯,已令欧洲损失惨重,制裁伊朗,欧洲又少了一个贸易出口地区,还危及能源通道安全。

再说俄罗斯,中东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九十年代国力虚弱只能对美国步步退让,现在回血了,清醒了,自然要向美国发起挑战。

最后说说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一直以发挥间接影响为主。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利益范围不断扩大,与中东的联系程度也越来越深,同样,中东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美国一开始不欢迎中国介入中东事务,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认为不能再让中国搭便车,凭什么我打死打活,你来摘桃子?希望中国能在这一地区发挥更积极作用(过来出点力气)。

以上因素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不积极参与中东事务,那么在面对美国,日本,印度的激烈能源竞争时,会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以伊朗来说,中国加强与伊朗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时间紧迫。但中国也不会跟伊朗过度靠近,因为要顾及其它产油国与伊朗的矛盾。

因时而为,顺势而变,平衡灵活,是中国目前的中东外交特点,利益上跟欧盟有最大公约数,既竞争又合作。

但客观环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美国一定要把这里搞得鸡犬不宁,实现最终独霸中东野心,甚至可以与ISIS,白头盔勾结,与绝大多数国家利益不符。

欧盟这1800万欧元援助,就是要给伊朗打气,坚定它跟美国周旋下去的信心。现在无论是伊朗还是土耳其跟美国正面刚,欧洲都在暗中相助,只是还不到跟美国摊牌时候。

但这决不等于欧洲会视中国为盟友,老欧洲只相信实力公式。等到美国衰弱无力,欧洲会第一个跑去将它分尸。

11月5日之前,各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博弈会更加复杂化,有人想纵火,有人想灭火。

送给特朗普一句中国老话:玩火者必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