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控制中学 是否等于教育平等?

《光华日报》异言堂     9/01/2018     17:57

文:黄子豪

教育部在新学年开学三个星期前,把槟城实行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控制学校政策取消。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引起了槟城四所控制中学——锺灵中学、北海锺灵中学、槟华中学和日新中学董事部的反弹。而围绕着这个课题的争议,就是取消控制中学,是否能实现教育平等呢?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到底什么是教育平等?是不是每个学生用同样的课本,每个老师都用同样的进度教学,每一间学校获得同样的拨款,这就是平等?很显然,这种片面观,犹如对不同收入阶级的人征取同样比率的赋税,来得一样荒唐。

所以在教育领域,我们着重的是公平(equity),而不是平等(equality)。丛林法则—适者生存这个道理其实不适用于教育制度。公平的教育机制,应该建立在几个基础上。学校应该个体化去应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再细致地分门别类,以便可以因材施教。这个做法说起来好像很技术性,其实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成绩分班制开始。很多人认为成绩分班制等同变相的歧视,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把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做一个科学化的分类再对症下药,那才是真正的忽视教育培育英才的本质。所以问题不在于这个制度,而在于制度分类的方法,以及对症下药的方式。

一个完善的成绩分班制,除了以学术成绩作为基础,也应该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成就,例如领导能力、体育比赛成就、职业工科(vocational)技术等。这样,分班制才会更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总体上更强大。至于面对学习能力落后的学生,学校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业辅导,以此缩小他们和其他优秀同学之间的距离。这个政策尤其对乡区贫穷的家庭而言更为重要。他们原本就受限于家庭财源上的不足,要他们和城市中产阶级或以上的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竞争,这种看起来好像平等的做法其实既不公平又残酷。而额外的辅助,就可以弥补他们先天的不足,让他们可以紧咬学习进度,和其他比较幸运的孩子一争长短。

另外,马来西亚教育制度,往往只注重课堂教育,这对那些不适应静静坐下来再把知识塞进脑袋的学生而言,纵然他们有极高的天赋,那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真正改革教育体制的,是广泛的推广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渠道,让学习更多元化以及更有趣,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所谓的控制中学,其实就是一种分门别类的机制,其概念和以上论点相辅相承。其目的并不是要在学生中分出高低,而是要以这个机制把学生归类,让学生可以接受公平、合适的待遇。社会的眼光可能只会专注于“好学生”和“坏学生”这两种类别,但实质上它让学校和教师更容易做教学规划,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其实百利而无一害。我们不否认现今控制中学在甄选学生方面可能存有漏洞,但只需要学校重新规划,或者在现有机制上补足,而根本没有必要取消。教育部如果只是偏执于教育平等理念并认为控制中学是教育大同的障碍,那未免瞎子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