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韩庆祥、 邱耕田 、王虎学 •

当前,我们要完整理解并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揭示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框架,来重新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运用“整体性”框架重新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原本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固有的最根本属性和追求目标,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有些人却出现了误解、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倾向,集中体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在哲学的总体特征上,把马克思主义要么只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要么只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要么只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这是我们中国学者在理解马克思主 义在哲学上的总体特征时出现的误解。其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未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不能彼此割裂开来理解。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形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形态。因此,马克思哲学不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它与辩证唯物主义是 贯通的。马克思首先是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肯定下来。在坚持这一前提下,由于研究的针对性,他更加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具体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辩证唯 物主义是总世界观和总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具体运用;因此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就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 和实践唯物主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

二是在核心理论上,把马克思或者理解为只是一位重视价值判断的伦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或者理解为只是一位注重历史必然性而不注重人的主体性的 经济决定论者,将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或者人为制造出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等神话,把原 本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曲解为多元对立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这些误解和曲解的认识论根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 的整体性缺乏充分的理论自觉。

以上情况说明,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根本的框架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尊重马克思的具有完整性的文本。

运用“整体性”框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主要有三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一是实用主义地进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错误倾向的一般做法是:要么把其中某一要素从它赖以存在的马克思主 义整体中剥离出来、割裂开来、孤立起来、予以夸大、为我所用;要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特定历史语境而得出的个别、具体结论当成一般、抽象的公式到处 套用;要么将马克思、恩格斯在某一特定场合、某一特定条件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照搬到另一特定场合、另一特定条件下。在这里,实用主义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 源。

二是肢解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为方法的肢解、理论的肢解和形态的肢解。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科学”与“价值”在方 法论上是一个整体。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的思想家只注重其中的科学因素,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只注重经济分析的经济决定论,如第二国际的所谓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思想家只注重其中的价值因素,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只注重“人”的人道主义,如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作 为哲学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体系上是一个整体。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却把哲学上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人为地肢解开来,并各立门户、各自为战。

三是消解马克思主义。有些人认为马克思只是近代思想家,不是现当代思想家,因而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前问题,已经过时 了;有些人认为,苏东共产党的演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从实践上证明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有些人从历史虚无主义出发,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 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渺茫论”。

上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错误做法都表明,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要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关系中所蕴含的整体性。

运用“整体性”框架重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把握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性框架看,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对毛泽东思想的割裂、肢解是割裂、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和典型的表现。诚然, 由于时间、空间和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列宁和毛泽东在实践中应用的马克思主义会有差异,但是,如果仅仅看到这种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放大且 绝对化,而看不到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割裂开来了。

从整体性框架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也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精髓(实事求 是)、基本立场(人民大众)和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结合)是一致的,而且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逻辑一历史关系中 建立起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整体性的框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内容之间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的整体:除了各个内容在理论精髓、历史定位、时代背景、立论基础、基本主题、根本任务、核心要求、发展动力、依靠力量、领导主体和指导思想上都是一致的以外,各个内容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提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从实践标准大讨论进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这一思想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重新认识中 国国情。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国情,直接取得的第一个具有根本性、标志性的成果,就是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历史发展阶 段的基本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初级阶段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 大的中华民族。这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基本发展路线或核心线索。“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揭 示。对认识国情的根本方法、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定位、基本的发展路线、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手段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做进一步的理论上的逻辑提升和发展, 对当代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与历史发展规律做深入分析,则必然提出一种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大实践领域”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 会建设实践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性的核心理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其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 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是决定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命运乃至国家发展命运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8期,摘自2012年第9期《哲学研究》,原题《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下)》)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2)/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论.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4/27 16:10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