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丽•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日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发表讲话说,社交媒体为解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
今天,越来越多的记者利用社交媒体来找寻新闻线索、联系采访对象、跟踪消息源。同时,越来越多的读者也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从不同的信息平台获取最新的新闻报道,并发表个人见解。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爆炸”成了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严肃问题。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面对海量信息时也可能难辨真假,而一旦记者将错误消息传播出去,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请他们分析、解读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其带来的问题。
社交媒体使人人都能“写新闻”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美国有66%的社交媒体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对公共和政治事件发表个人见解。 2012年,社交媒体更是登上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舞台。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阵营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维护他们的社交媒体主页,发布各自阵营的最新动态,阐 述候选人政治理念,号召公众投票。
不仅奥巴马这样的领导者可以发布消息,社交媒体也为普通民众提供发表见解的平台。今天,发布新闻已不再是记者的专利,美国一家网络报纸《萨克拉门托新闻报 道》(Sacramento Press)就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圆记者梦的舞台。任何人在该网站注册后,都可以撰写“新闻”,这些“新闻”经专业编辑审核后就可发布出来。目前,该网 站已有1万多名注册用户,其中2000多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新闻”。《萨克拉门托新闻报道》并不是特例,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及伦敦奥运会期间,许多亲 历现场的普通民众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新闻”。
社交媒体开始出现在战争领域
人们对社交媒体的热衷使得许多商业机构和学术机构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官方主页,与民众互动。如美国智库外交政策倡议2012年度论坛不仅要在电视和网络上进行现场直播,还要在社交媒体上及时发布学者在会议中的发言要点,并发起相关讨论。
国际舞台上,社交媒体也逐渐显示出巨大能量。在2012年11月底的巴以冲突中,巴以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开辟了第二战场,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示弱。美国媒体将 此称为世界上第一场社交媒体战争。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互动新闻学教授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表示,尽管此前在许多地区冲突中都有社交媒体的身影,但还从未像这次一样有官方政府积极投入其中。
即使在巴以双方停火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相互攻击也仍在继续。对此,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海尔加•塔维尔-苏瑞(Helga Tawil-Souri)向记者表示,过去以色列的宣传策略是设法不让巴勒斯坦方面发声,由此掌握舆论主动权,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如今,由于社交媒体 的普及,这一策略不再奏效。未来,社交媒体将被更多地运用到战争中。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曾发文《下任总统必须避免的十二劫》(12 Catastrophes the Next President Must Avoid)。文章表示,网络战虽然没有硝烟,但会扰乱民心、破坏社会稳定,任何国家一旦陷入其中必将面临巨大危机。
社交媒体易导致错误信息传播
虽然人们可以从社交媒体中获取话语权,但以此种方式发布和传播的消息也很可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2012年初,美国一个非营利组织“看不见的孩子” (Invisible Children)将一段名为《科尼2012》(Kony 2012)的视频短片传至社交网络,引起不小轰动。该短片讲述了乌干达一个名为“圣灵抵抗军”(LRA)的组织及其首领约瑟夫•科尼(Joseph Kony)对当地儿童犯下的罪行。视频发布者号召大家一起行动,“不惜代价,阻止科尼”。然而,视频中的许多画面都是几年前拍摄的。早在2006年,乌干 达政府就已将“圣灵抵抗军”驱逐出境,国际刑警组织也早将科尼列入了通缉名单。这条内容失实的视频遭到了乌干达民众的抵制,一些乌干达人创建了名为“乌干 达2012”(Uganda 2012)的在线视频集,希望以此告诉世界人民事件的真相和乌干达的现状。遗憾的是,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科尼2012》在世界其他地区受到的热捧及其造 成的巨大负面影响。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传播学副教授迈克•帕姆(Michael Palm)对记者解释,激昂煽情的内容易感染公众,激发公众的正义感,这是《科尼2012》广为传播的原因。但该短片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很容易对公众产 生误导。其实,只要在网上多搜索,就能还原事件的全貌。只不过,人们已习惯了在社交网络上轻点鼠标进行转发,没什么人愿意花时间去探究事件的真相。
社交媒体监管亟须立法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其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埋下了隐患。在许多大学的新闻学课堂上,学生们被屡次告诫不可轻信网络新闻来源,一定要反复核实。但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公民记者”则极易参与到错误信息的传播中来。
近日,一条号称澳新银行投资的矿业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假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应,这导致了澳新银行和该矿业公司在社交媒体上被网民围攻。美国康州桑 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之初,网络上也流传了许多不实信息,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冒充康州警察放出“内幕”消息。对此,康州警方表示他们将彻查此事,造谣者 将会被指控。
英国东伦敦大学教育学教授约翰•普雷斯顿(John Preston)认为网络谣言也并非完全无法控制。他说,社交网络本身也蕴含着自我纠错的特性,因为不管是谁传播出消息,都会有人去质疑并查证核实。
然而,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交媒体及其带来的信息洪流,光靠这种自身纠错的特性来规范信息的传播显然乏力。在法律上,社交媒体还涉及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知 识产权等诸多方面的权益,保护这些权益必须通过立法来实现。2012年12月28日,美国密歇根州通过一项法律,禁止雇主和学校要求下属和学生提交社交媒 体账号,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这在许多学者看来仍是不够的,他们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切实保护公民在社交媒体上的各项权益。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28期,摘自2013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