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濫用書券缺誠信

《星洲网》2016-04-22 10:14

22歲大學生充當中間人,向同學收購總計逾3萬令吉的購書券,準備轉售從中牟利,不料跌入陷阱,遭騙走全部購書券,警方雖已逮捕涉案多人,但此事件已進一步使大學生轉售一馬書券的不法行為浮出台面,引起社會關注。

政府是在2012年財政預算案宣佈撥款3億2千500萬令吉,作為一馬購書券,發放給130萬名國立大專、私立大專、大學預科班和中六學生,並於2013年開始發放,購書券也從原本的200令吉增加至現今的250令吉。

政府派發購書券的目的有二,即是希望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以及鼓勵學生多購書籍閱讀,吸取新知加強能力。換言之,一馬書券若得於善用,除了可協助貧困學生解決缺錢買書的窘迫,從長遠來看,亦可推動大馬國民的閱讀文化,可謂一舉兩得。

遺憾的是,這項福利卻遭到濫用,變成學生和書商“互相勾結”的生財之道。不少大學生領到250 令吉的購書券後,並非到書店購書,而是以190至230令吉之間的價格轉售給中間人,取得現款當生活費,中間人則以更高價將書券賣給書商,從差價謀取利 益,書商則收集書券向政府換錢,從中獲利。

這種轉賣書券的現象已在大專院校蔚然成風,最近更演變至中間人公然在社交網站的學生群組中收購 書券,招惹更多非議。事實上,一馬書券的受惠者是不可以轉換持券人,或將書券兌換現金或售賣給第三者。學生售書券的行為,已屬濫用政府的財物,觸犯了刑事 法典第405條文刑事(失信)案,依法可被判處最高監禁10年、或罰款或鞭刑。

政府協助學生購書,用意良善,但書券頻頻遭濫用事件,已顯示一馬購書券的機制出現了漏洞,務須重新檢討,才能讓更多人真正的受惠。

一馬書券遭濫用情況愈來愈嚴重,而學生對社交網站公開收購書券趨之若鶩的情況,實際上也反映了大馬教育的失敗,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竟利用原本要減輕他們負擔的書券牟利,無疑已突出年輕一代誠信意識薄弱的問題。

學生時代就出現誠信意識與誠信行為缺失現象,畢業後進入職場,恐怕也會有失信行為,許多畢業生以種種借口拖欠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貸學金不還,便是其中一種失信現象。

大學時代便輕易轉售購書券詐欺圖利,未來在社會上無論是當公務員或從商或受薪族,難保也會為圖功利而涉貪作假或詐騙。大學生既是國家的未來,他們是否誠實與守信,攸關大馬社會的和諧與國家的盛衰,須受正視。

(星洲日報/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