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动摇了“欧元” 难民潮会冲垮“申根”吗

来源:光明日报、青年参考    时间:2016-01-27

难民潮会冲垮“申根”吗

作者:本报记者 林卫光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5日 12版)

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严重动摇了欧盟的一大支柱——欧元。2016年,汹涌不断的难民潮大有冲垮欧盟另一支柱——“申根”的趋势。这引起欧盟领导人的警觉。

19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讲话时发出严重警告,欧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来解决正在吞噬28个成员国的难民危机,否则,确保欧盟人员自由流通原则的“申根”体系将面临崩溃。

欧 盟定于今年3月17和18日举行欧洲理事会峰会,其焦点是难民危机。欧盟希望在峰会前找到解决难民问题的万全之策。图斯克这么“急眼”,主要是欧盟成员在 难民问题上已经“四分五裂”,“申根”已经露出被“肢解”的迹象。正如法国《费加罗报》所说,“理想的腐烂正让欧盟这座大厦岌岌可危”。

去年年底,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北欧国家瑞典和丹麦,不堪难民潮压力,相继恢复边境检查。为给难民造成“威慑”效应,丹麦朝野各党甚至在今年年初一致提议,授权警方搜查入境难民的随身衣物,并没收珠宝首饰等贵重资产,以支付他们在丹麦的部分生活费用。

处于难民危机“前线”的两个国家意大利和希腊,近来与欧盟其他国家不断相互指责、推卸责任。一些欧盟国家指责意大利和希腊放入过多难民,而这两个国家也不示弱,批评是德国最初的“开门迎客”政策导致了现在的困境。

意 大利还给欧盟与土耳其就难民问题的合作制造障碍。去年11月,欧盟开始与土耳其就抑制难民潮展开合作,欧盟承诺出钱,而土耳其承诺不让难民下到地中海。根 据初步协议,欧盟在双方合作的第一年要向土耳其提供30亿欧元的资金。然而,英国《独立报》1月20日报道称,欧盟各成员国就这笔钱从哪儿出产生了争论, 并对此协议是否足以阻止今年新的难民危机提出了质疑。意大利反对声音最强,坚决拒绝承担费用。

自 2005年以来,欧盟尽管经历各种危机,但最后都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收拾残局。然而,让人担心的是,她目前也因难民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德国作为难民的 主要目的地国家,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政策。德国《图片报》19日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默克尔所在党派的民意支持率已跌至32.5%,是默克尔 2013年当选以来的最低点。路透社分析称,德国3月份将有三场地区选举,默克尔正经历其任总理十年以来的“最困难时期”。18日,德国交通部部长催促默 克尔准备关闭边境以阻止难民潮,这被媒体称为“作为一名内阁成员非常不寻常的举动”。近日,德国44名议员联名致信默克尔称,“我们的国家面临过分的要 求,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移民政策。”

就在欧盟为难 民危机寻找出路的同时,另外一场危机的阴云也聚集在欧盟上空——英国可能“脱欧”。分析认为,这两场危机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欧盟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难民危 机,英国民众就难免质疑欧盟的可信度。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像德国那样受到难民潮的冲击,很可能会选择脱离欧盟。

由 于对欧盟各国“难民面前各自飞”深感恼怒,一名欧盟高级外交官近日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质问道:“我们还同意当初一致达成的原则吗?我们还尊重原先的 承诺吗?交流的美德和开放的原则到哪里去了?”英法德三个欧盟大国的很多外交官也担心,一个“差异欧洲”正在形成。例如,已经有人提出建立一个只包括少数 欧盟国家在内的“迷你申根”。

《费加罗报》评论 说,难民危机让欧盟各国纷纷设立边境障碍并寻求自保,“‘申根’的解体被提前了”。欧盟委员会也警告说,“这将是欧盟结束的开始”。确实,欧盟如果不能携 起手来应对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申根协定》可能会寿终正寝,欧盟作为一项“人类创举性的政治方案”也将面临失败的风险。(林卫光 《光明日报》)

德国难民政策已造成“灾难性后果”?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0日  04 版)

1月14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德雷尔(PeterDreier)将一辆载有31名难民的大巴开到柏林,送往总理默克尔的办公室,以示对难民政策的抗议。

尽管已过去近3周,新年前夜的科隆大规模骚乱仍在延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难民危机正在分裂德国社会。

“人们害怕难民”

科 隆骚乱发生当晚,4个月前抵达德国的25岁难民优素福(Yousef)正和朋友在科隆大教堂前喝酒跳舞,“感觉非常幸福”。突然,一群醉醺醺的攻击者闯入 人群,到处砸玻璃瓶,将点燃的烟花扔到别人身上,还目标明确地包围和攻击女性。“我们听到女人在尖叫,求他们停下来,但他们满不在乎。”害怕被攻击的优素 福决定立刻离开,和朋友坐火车回家。

“我看到了这一切,却什么都做不了。”他告诉“德国之声”电台,“我只是来到这个国家的难民,没有任何权利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据 英国《独立报》报道,总共有751人向警方投诉,其中包括347起性侵指控。《华尔街日报》称,警方已逮捕的32名嫌疑犯中包括9个阿尔及利亚人、8个摩 洛哥人、5个伊朗人、4个叙利亚人、1个伊拉克人、3个德国人、1个塞尔维亚人和1个美国人,其中22人是难民。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警方悬赏1万 欧元(约合人民币7.2万元)继续搜捕袭击者。

《悉尼先驱晨报》援引德国政府的公告称,袭击者大多是北非和阿拉伯长相的15~35岁男性,大多数已经喝醉,“完全不受约束,具有侵略性”,其中一些北非年轻人“过去已因在车站附近扒窃、贩毒而被警方注意”。

德国司法部长马斯(HeikoMaas)告诉德国《图片报》,他怀疑此次“规模史无前例”的犯罪事件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警方称,一些北非移民在社交网络上鼓励同伴加入他们在新年前夜的猥亵和偷窃行为。

紧 张的局势仍在继续。从1月14日起,德国西部城市博恩海姆禁止18岁以上男性难民进入该市游泳馆,原因是连续有女性举报在泳池受到成群中东、北非男子的性 骚扰。据德国广播电台(WDR)报道,该市社会事务主管施纳普卡(MarkusSchnapka)访问当地难民中心时,传达了这一决定。

《华盛顿邮报》称,这座人口约4.5万的小城接收了800多名难民,公共泳池的入场券是当局为难民发放的福利“大礼包”之一。这次公然对男性难民发出“逐客令”,在当地引发了不少争议。

“我 知道这么做对绝大多数人不公平,但我找不到另一种方式明确传达这一信息——有些难民的行为是被德国社会所不容的。”施纳普卡无奈地告诉《独立报》,“尽管 这不属于犯罪行为,但已经导致许多人不来游泳了。”科隆附近的黑尔梅斯凯尔镇也因难民行为“不符合规范”而禁止他们进入泳池。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不久前决定取消今年的狂欢节。科隆附近的杜塞尔多夫市出动300名警察,对经常出入俱乐部、酒吧的北非盗窃团伙进行大规模搜捕,20人落网。该团伙一年前已被警方记录在案,不过因许多人是难民,警方选择了保持沉默。

科隆事件后,德国防暴电击枪和防狼喷雾的销售量猛增。“人们害怕难民。”电击枪制造商库帕(VladimirKupa)告诉德国《商报》。

德国人对难民问题越来越悲观

声名狼藉的科隆事件发生9天后,一群北非和阿拉伯难民被指认为嫌疑人,拉米(RamyAlasheq)开始意识到,这个收留自己的新家可能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位26岁的叙利亚诗人和记者在自己主编的阿拉伯语难民报纸《Doors》上写道,他和一位德国朋友走在繁忙的科隆市中心,看到有人在街上撞到一位女士。“他对她说,很抱歉,别担心,我是德国人。”

2014年年底就来到德国的拉米被这种“公然的种族主义”震惊了。“更多的是难过。”他告诉加拿大《环球邮报》,“科隆是我的城市,但现在这种(质疑难民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大。”

科 隆事件过去两周多后,不时有警察持枪巡逻的中央车站周围仍然气氛紧张。《环球邮报》称,此事已成为德国对待难民态度的分水岭。去年,总理默克尔允许110 万难民入境,并因此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但BBC称,科隆事件已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反难民抗议和报复性攻击。路透社指出,德国社会的矛盾已浮出 水面,难民收容所几乎每天面临攻击。

1月9日,德国反伊斯兰组织PEGIDA上街抗议政府对难民“过于开放”的政策。《纽约邮报》称,约 1700名示威者向警察投掷瓶子和鞭炮,警察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控制示威人群。一位反默克尔的活动人士向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抱怨:“警察只知道管我 们,却不敢碰叙利亚人。”

默克尔正因对待难民的开放态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甚至有人嘲讽她的“道德帝国主义”已被摧毁。德国右翼新选择党 (AfD)称,科隆事件是政府难民政策造成的“灾难性的可怕后果”,党主席佩特里(FraukePetry)在社交媒体上批评:“默克尔,在这场攻击之 后,德国足够‘丰富多彩和国际化’了吗?”就连默克尔的执政伙伴基社联盟也声称,为避免危及公众对难民政策的支持,媒体曾试图掩盖难民的犯罪行为。

正 如《华盛顿邮报》所说,德国仍然是最欢迎难民的欧洲国家之一,但公众情绪变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德国ZDF电视台的最新民调显示,人们对难民问题越来越悲 观,56%的受访者认为默克尔在处理难民危机方面表现糟糕,国家无法应对大量难民涌入;42%认为难民威胁德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近1/3的受访者表示,科隆事件影响了他们对难民的看法,70%相信犯罪率将因难民增加而大幅上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民调则显示,61%的受访者因科隆事件不再乐意接受难民,63%认为难民数量已然太多,只有29%认为一切仍在默克尔掌控之中。

德国《明镜》周刊警告,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德国真有能力处理大量涌入的难民?真有勇气成为欧洲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科隆事件带来的压力,已使德国敞开双臂接纳难民之路难以为继。

不能假设所有难民都是“无辜的羔羊”

灰暗的天空下,一小群人聚集在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前,举着标语牌,挥舞着德国和叙利亚国旗。当好奇的旁观者驻足,抗议者展开一条用黑色和绿色字体写成的横幅。“我们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横幅上用德语写道,“我们反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战争。”

随着反对难民的声音越来越大,有移民背景的人感觉自己成了“公敌”。28岁的叙利亚难民阿卜杜拉(JabbarAbdullah)告诉“德国之声”,他希望公众明白,并非所有难民都是有罪之人。

过去在沦为“伊斯兰国”(IS)主要据点的故乡拉卡,阿卜杜拉从事考古学研究。随着战事升级,他逃往德国,在这里安心地生活了17个月。科隆事件让目前在科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工作的阿卜杜拉很难过,但他认为,这不能反映穆斯林难民与世俗欧洲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与伊斯兰教无关。”他说,“我不信教,但我来自穆斯林文化。所有这些(罪行)都是被禁止的。”这与21岁叙利亚女孩苏里曼(OulaSuliman)的看法不谋而合。

“在叙利亚,这种事从未发生在我身上。如果有女人在街头被侵犯,其他男人会赶来保护她。”这个刚到德国两周的大马士革女孩告诉“德国之声”,“世界从一块小小的屏幕上了解我们,他们看不到真实的我们。我不怪别人认为我们是坏人,但我们得努力改变这种看法。”

然而,《明镜》报道称,就在科隆事件发生当晚,在斯图加特,有黑色长发、阿拉伯长相的男子抢劫两名年轻女性;在汉堡,非裔男性“像牛一样追逐、骚扰和袭击年轻女性”。《图片报》称,4名叙利亚人在德国南部因涉嫌强奸被捕。

1月17日,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称,多特蒙德市一群难民当街辱骂、骚扰一位25岁女孩,并拿出钱来要求与对方发生关系。当晚,一群难民在当地火车站附近向两名德国女性投掷石块,并侵犯她们。

英国《每日邮报》指出,当欧盟努力应对难民危机时,强奸、强迫卖淫在庇护中心盛行。在一些临时难民中心,男女老少一起睡在帐篷、大厅和走廊里,淋浴间和厕所不分性别,甚至没有窗帘稍加遮挡。志愿者透露,许多女性即使白天也不敢在营地走动,为了少去厕所而不吃不喝。

根据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的数据,难民收容所的犯罪记录越来越多,其中一半是家庭暴力,性犯罪和谋杀的数量也在增加。

曾因欢迎难民而遇刺的科隆市长芮克(HenrietteReker)表示,“无法容忍事态发展得如此无法无天”。默克尔则宣布将严惩罪犯,剥夺违法难民的居留权。

不过,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德国警方的统计报告显示,德国去年的犯罪率并没有随难民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在难民涌入前,欧盟每年约有150万名女性被强奸,遭受某种形式性暴力和骚扰的受害者数量更多,其中42%的案件中,罪犯身份无法确认。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内政部长耶格(RalfJaeger)告诉《每日镜报》,不能假设所有难民都是“无辜的羔羊”,难民中既有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也有罪犯;一味主张驱逐他们也不现实,毕竟“你不可能把一个人扔回到战火中去”。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8828.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