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新: 二師兄去哪兒?

 

即將上映的賀歲電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大馬電影宣傳海報上,只看見孫悟空、唐三藏及沙僧,獨缺了豬八戒的蹤影。

當這樣的海報在這個種族課題敏感的國度面世後,很難不讓人把這件事和種族課題聯想在一塊。問題來了,豬八戒消失的箇中原因究竟是甚麼?

電影發行商第一時間做出了澄清,豬八戒照片從海報上消失的決定,純屬出於商業角度和演員知名度的考量。

先來談談演員知名度的考量,令人疑惑的是這考量究竟在考量甚麼?如果說是因為飾演豬八戒的中國 演員小沈陽在大馬的知名度不高,那飾演唐僧的馮紹峰也不見得就廣為人知吧?更何況,一個小演員能夠小有成就熬到成為電影的主要演員,不是更應該給予更多的 曝光率嗎?然而如今卻被掩蓋起來,叫他情何以堪?

那商業角度的利益又是甚麼?是不是以為沒有了豬八戒的海報,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吸引廣大群眾去 觀賞?是不是沒有豬八戒的海報,就能吸引更多原本表現敏感的國人去觀賞?可惜的是,把豬八戒這樣的要角從海報上硬生生地抽走,只會更明顯地曝露這個課題。 因為有豬八戒和沒有豬八戒的海報效果還是一樣的,敏感的人不會因為沒有豬八戒的海報而愛上這部電影,思想開放的人也不會因為有豬八戒的海報而痛恨這部電 影。

如果不幸商業角度的真相真的就是因為深怕碰觸種族敏感課題,這才是最可悲的。甚麼時候,我們的 社會經不起一個虛構人物的考驗?豬八戒畢竟不是真實的人物。如果真的還是不能接受,那大可選擇自己不看,難道就學不會有寬容的胸襟表現那一絲絲的尊重呢? 種族之間的誤會,敏感課題的拉遠,往往大概就是從這樣類似的個案中開始的。

相反的,各種族之間的差異,要的其實都是相互包容的心方能夠化解的。

我記得中學時期《西遊記》電視劇的播映,馬來同學會定期收看,甚至和我們進一步討論故事情節。他們都不避諱地用不標準的粵語說出豬八戒這個人物,甚至嘲笑豬八戒的好色。《西遊記》做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我們應當很自豪地和異族同胞分享這古典文學。

這就如同我們也一樣閱讀《漢都亞傳奇》,瞭解馬來文學之美,馬來同胞也一定很樂於和我們分享這一切。

八戒,你去了哪兒?我們都很想你,希望可以在電影中看到你。(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溫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