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防参考 时间:2015-11-24
透过俄军在克里米亚半岛和叙利亚战事中的表现,人们看到,这支俄罗斯军队与25年前苏联刚解体时的那支军队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重大变化,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俄军多年来坚定不移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检验其改革成效最有说服力的实践标准。近来,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一些长期跟踪研究俄罗斯军事问题的西方专家大声疾呼,对俄军作战能力需要重新定位和评估。
的确如此。前不久,俄军在克里米亚危机中展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北约领导人给出的评语是“令人惊叹”。日前,俄海军从里海发射巡航导弹准确击中了1500千米外的目标,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戈特尼的反应是“感到吃惊”。
北 约国家一直把俄罗斯军队视为主要作战对手,从来没有放松防范和警惕。西方专家对俄罗斯军事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可以说一直在跟进。然 而,从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到出兵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短短7年时间,是什么原因令西方专家对俄军作战能力刮目相看?
(2014年2月28日,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首府辛菲罗波尔,一面俄罗斯海军的旗帜悬挂在当地议会大楼前。)
其 实,无论是应对克里米亚危机,还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军在作战中并没有展现出大量的军事新技术,也没有大量使用新武器。俄军变化的真正原因是其战斗精 神的回归。俄军的表现是其长期坚持实战化严格训练的结果。从更大的意义上讲,是俄军多年来坚持大刀阔斧改革的必然结果。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大国无不加快军队改革的步伐。但或许可以这样说,俄军走过的改革道路最为艰难曲折,其改革措施最为激烈。过去20多年,俄罗斯军队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改革之路,经受住了多重风险的考验。
1内外安全环境恶化的考验
苏 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改革的。国家解体,内外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北约东扩蚕食了俄罗斯西部大部分战略缓冲地带,科索沃战争大大 削弱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更为严重的是两次车臣战争让俄军付出了沉重代价,造成了巨大的内伤。内忧外患加剧,俄军初期的改革举步维艰。
面对复杂的内外安全环境,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并没有停止。为了保证国家安全,俄罗斯多次调整军事战略,在常规军事能力急速下降的情况下,一再降低“核门槛”,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核打击目标从“有核国家”扩大到“无核国家”,从应对“核进攻”扩展到应对“常规进攻”;打击方式从“核反击”发展到“反击加迎击”;核力量威慑范围由美国、北约扩大到了恐怖组织。
通过公开核计划,举行核演习,展示核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核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支柱作用。面对复杂的内外安全形势,俄罗斯以一支可靠的战略核力量守住了国家安全底线,为推进国防和军事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国民经济严重下滑的考验
经济实力是支撑军队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军队改革的坚强保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要取得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成功是很困难的。俄罗斯军队的改革进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走过来的。
苏联解体之初,俄境内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民生极度困难,前苏联留下来的庞大军工科研系统几近瘫痪。由于军费开支大幅度缩水,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海空军主战装备基本没有更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没有采购一架新型军舰和战机。
正是由于这一点,西方对俄军常规作战能力一向评价很低。尽管困难重重,俄军的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直至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军队的改革才走出了低谷。俄军的实践证明,改革没有退路,只有奋力前行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3内部风险的严峻考验
任 何改革都有风险,军事改革也不例外。在外界看来,过去20多年中,俄军的改革大部分时间是在“折腾”,来自军队内部的阻力一直很大,始终没有脱离高风险运 行的轨道。苏联解体之初,俄军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国撤回的军事人员高达73万人,1992年到1999年,俄军裁员162万,2009 年至2012年推行“新面貌”改革计划再次裁减20万,其中将军数量从1107名减至866名,上校从1.5万人减至3114人,中校从1.93万人减至 7500人,少校从近10万人减至3万人,大尉从9万减至4万,准尉军衔则从俄罗斯军队中彻底消失。
大规模的人员裁减,加之一些过激的改革 措施,加剧了军队内部的混乱,造成了部队思想的不稳定,一些人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也不断上升,有的高级军官以辞职来发泄对改革的强烈不满,有的甚至公开在媒 体上发表反对改革的文章。在社会上,军队威信和吸引力大大下降,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流失,影响了军队的稳定,给部队的长远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普京再度出任总统后,俄罗斯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加大了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力度,逐步解决了一些深层矛盾,才使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得到缓解。
俄军改革经历了比其他大国更多的风险考验,最终能够从“改革阵痛”中走出来,其基本经验和教训对于正在推动军事改革的国家具有有益的启示。
1军事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哪里突破至关重要。俄军改革的真正突破是从国防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开始的,经过多年艰难的探索,最终建立起不同于美军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国防领导与指挥体制。
这一体制既反映了俄罗斯国防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俄罗斯的军事传统。在战略管理层面,俄罗斯实现了军政与军令剥离,国防部职能得到了加强。在作战指挥体制上,实现了总参谋部职能的专一化,在原有军区指挥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西、南和中央4个联合司令部。
战略火箭兵、空天防御兵和空降兵三个兵种的作战指挥权仍归属总参谋部和各兵种司令部,陆海空军的作战指挥权被剥离,转让到总参谋部和联合司令部。
俄军高层指挥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无论是国防部内部的结构调整,还是总参谋部的职能定位,内部都曾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面对重重困难,俄罗斯总统普京强力干预,排除阻力,坚持自上而下推动,为军事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苏-35是俄罗斯研制的四代半重型战斗机,具有远程、多用途、空袭和打击等特性。图为2013年6月18日,一架苏-35战斗机在巴黎航展进行飞行表演时起飞。)
俄军基本做法是“不换思路就换人”,果断采取措施,对高级将领进行大范围调整。从1992年至今,俄共换了6任国防部长、7任总参谋长。为保证改革计划的落实,普京总统还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推进军队改革,为军队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活力。
比如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高了军费使用效率。通过推动武器装备采购和军队后勤走社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从改革的效果来看,俄军当初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仅大方向正确,最终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
2最大限度地凝聚官兵共识
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人,人是改革的主体。人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改革成败。俄军初期改革的许多措施屡屡受阻,与军队内部上下思想不统一有很大关系。
20 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社会上各种“民主和自由思潮”泛滥,俄军官兵思想非常混乱。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高层在出兵问题上出现了严重意见分歧。高层思想 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导致了部队作战行动的混乱,参战部队各行其是,有的随意撤出战斗,有的无故停止开进,“士兵母亲委员会”竟然能开到前线举行各种反战活 动,使官兵士气受到沉重打击。俄军在改革初期就取消了军队中的各级党组织,由牧师负责部队官兵的思想、心理、道德、法制和宗教教育。由于思想工作薄弱,一 些部队的自杀人数成倍增长,占到了非战斗死亡人数的50%以上。
俄军的教训表明,军队作为高度集中的武装集团,推动改革首先必须统一思想, 强化政治信念,明确改革目标,严格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对于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军队来说,凝聚上下共识,保持在思想 行动上的高度集中统一,是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的关键。
3必须高度重视官兵的切身利益
广 大官兵是推动军队改革的主体。改革既要见物见事,更要见情见人。关心人、重视人、爱护人、围绕人做好改革文章至关重要。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军事领域改 革更是如此。总会有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能成为可以忽视官兵利益的理由。在这一点上,俄军的教训极其深刻。
俄军在改革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形势恶化,军费投入不足,裁减下来的大量人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改革的基本条件不具备,俄军又急于求成,漠视官兵利益,忽视了人的主导作用,结果积累了大量矛盾,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其结果不仅是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吃尽苦头,也增大了后续改革的难度。实践证明,破解改革难题有时需要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做法,但涉及人员安置需格外慎重。只有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不留隐患,改革才能更见长远效力。
4牢牢把握改革的风险底线
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任何军事改革都要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特别是在体制编制调整、部队结构变化、人员岗位变动大的情况下,保持官兵思想稳定,保证部队战斗力不下降,不仅关系到军队自身的安全,还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大局的稳定。
在国家内外安全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应准确把握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进程,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部队战斗力不下降,确保军队随时有能力应对各种安全事态。
5加强改革的法律制度保障
军事改革是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设计和推动。俄军的初期改革是在国内政局不稳的背景下进行的,高层围绕国家军事力量发展和军队改革目标存在严重分歧,长时间争吵不休。
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国家对军队改革无暇顾及,几乎放弃了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直接领导,把军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完全交给了国防部,国家军事改革实际上成了军队自己的事情。
由于国防部与政府其他部门缺少沟通,军方制定的改革计划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而难以推动。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相关国家改革措施也很少考虑军队的需求,结果造成了缺少顶层设计、措施不配套、各行其是的局面,致使军队各项改革进展缓慢。
俄 军后来的改革举措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一套保障军队改革的相关法律制度。俄罗斯在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国防法》 《军事改革法》《军人地位法》和《军人义务与服役法》等政策法规,在法律制度上明确了各部门的地位和职责,使各项措施落实都有法可依,这对保障军事改革的 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发动空袭。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的塔尔比塞赫镇街上空无一人,房屋被损毁。)
透过俄军在克里米亚半岛和叙利亚战事中的表现,人们看到了俄军经过20多年艰难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但是,仅凭两次规模非常有限的军事行动,就断言俄军已经变成了一支全新的现代化军队,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军事改革。
事实上,俄军在改革中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有些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到现在仍有数以万计的退役官兵滞留在军营,还有相当数量的军官住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从这一点看,俄军改革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不管怎么讲,今天的这支俄罗斯军队与25年前苏联刚解体时的那支军队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重大变化,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俄军多年来坚定不移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7452.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