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的长木椅:发展的矛盾

来源:真相网   作者:刘嘉美    11/11/2015

4

上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大山脚的一个马来乡村督苏布(Kampung Permatang Toh Suboh)难得的来了很多外来的朋友,原来寧静清爽的夜晚,一下子热闹起来。那晚,自由电影节(Freedom Film Festival)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举行纪录片放映会,放映的是正面对著徵地风波的文丁客家村,她的歷史与村民的集体记忆,还有另一部是关於柬埔寨乡村面对发展计划而被逼迁,村民如何组织起来反抗的故事。

影片以外的真实世界,督苏布村也有著类近的命运,村民随时面对被逼迁的可能。从前年开始,村民面对地主入禀法庭,要求把他们赶离这个生活了很多年的所在地。居民上诉,但裁决依旧。或者,这只不过再次证明,对於没有地契的、地权不被承认的居民来说,不管你在这裡生活多久、哪怕你费了多大的劳动,把原来的荒芜开垦出新的天地,法律保障的只是土地的拥有权,而居住权仍是付诸闕如。

居民都不想搬离原地

督苏布村的情况不是单一个案,在全马各地,多宗土地徵收案同时发生,有為了兴建捷运站而面临清拆危机的安邦购物中心、奋力阻挡水坝建造的砂拉越峇南原住民、捍卫农地的霹靂和金马崙菜农等等,这些例子不一而足,还有地方上不计其数的小村落,如同督苏布的村民,也很可能成為土地开发下的牺牲品。

面对土地徵收,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当地居民,他们会因此失去居住多年的家园、生活方式、邻舍关係和社区网络。在马来西亚,对於土地争议案的讨论焦点集中在赔偿与安置问题,就是被徵收土地者,她们是否能获得合理的赔偿,以及往后有没有安排新的居住地。这样的讨论固然重要,但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只要赔偿足够,那拆迁就是合理。

但回看这些土地徵收案,不难发现居民并不想搬离原来所属的地方。以為给予赔偿就像把问题解决,是开发者一厢情愿的傲慢,也是被逼迁者无选择下的无奈。

像督苏布的村民,他们大部份都是基层家庭,父母在附近不远的工厂上班,孩子平日下课就在社区裡聚集,由村裡的家庭主妇和老人集体看管。社区虽没有正式的托儿所,但原有的社区网络和生活形态,就巧妙的解决了双职家庭的托育难题。

他们各自的家裡清洁简单,没有甚麼家具,在屋子裡都是席地而坐,但你却能在他们的屋子外,发现摆在长木椅,上面垫著舒服的软垫,不同家庭的村民小孩,平常就是坐在这些屋外的椅子上聊天,相对於住家内,他们更重视的是村子的公共空间。

他们睡觉的枕头是取自村子某种大树的叶子,也有村民在附近种些臭豆等作物以低价来卖给邻居,他们的工资虽低,但基层邻裡网却补助了金钱经济的不足,使匱乏的生活条件能有一点缓冲。

但急速的城市化,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去套取土地的最大利益,使得土地和与发展相关的争议在近几年急增。这些争议的爆发,同时显露出我们对於土地利用的相关讨论的不足,包括当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地方归属的价值出现冲突时,或是土地所有权与居民居住权利存在矛盾时,当中价值孰先孰后?又更基本的说,就是土地之於我们的意义是甚麼?对於发展的想像与共识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随著土地发展争议越多的今天,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