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

首 頁•龍門陣•<狂生噪語>•孫和聲

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孰優孰劣,是國際政治經濟學里持久的爭議課題。歷史地看,二次戰後,保護主義已不那麼明目張膽。歷經1930年代的世界性大蕭條後,各 國均認識到,過激的保護主義只會導致雙輸的結局。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雖衝擊到實體經濟,各國依然頗有自制,以免使衰退惡化為全球性的蕭條。這未嘗 不是一種進步。

從近代世界經濟的角度看,從15世紀到18世紀時,重商主義是主流思潮與政策。支配重商主義的,則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觀,也就是,一國之所得,是他國之所失,反之亦然。也因此,各國均勵行損人的保護主義,以圖強己抑人。

1682年,奧地利的學者霍尼克寫了本影響深遠的《奧地利富強論》,大體上概括了17世紀歐洲國家的經濟思潮與政策。一直到大約1750年代,當英國從商 業資本主義過渡到產業資本主義時,(也就是產業革命的初期階段),才首先在英國出現了主張自由貿易的思潮,其代表,則是亞當史密1776年出版的《國富 論》。

一般上,此書被視為資本主義中的經濟自由主義的代表作,書中認為,市場本身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不必國家來多加干預。這個自我調節的機制便是,由供給與需求 決定的價格信號(稱為無形之手)。這種理論在英國與法國頗受歡迎,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重商主義的影響。只是,當大難臨頭時,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 各國又情不自禁地搞起重商主義與保護主義。

大體上言,在二次戰後,由於冷戰的因素,一向搞保護主義的美國轉趨支持自由貿易,也為其盟國大開方便之門。只是,進入1970年代後,由於美國經濟實力轉 弱,保護主義也有抬頭之勢,如要求日本自願限制對美出口,或在美國投資生產,以便為美國人創造就業機會。伸言之,重點已從國富兵強轉向就業優先。

進入21世紀初期,中國的加工貿易快速崛起,對歐美的貿易順差也日趨龐大,引發了全球失衡的爭議,使得歐美國家頻頻對中國產品採取不利行動,如反傾鎖行 動,以期保護本國相關產業與就業。只是,中國雖有世界工廠之稱,工廠主卻多為外資而非中資,賺取的外匯也多為外資所有,而非中資所有。此外,包括中印在內 的許多國家,也試圖用各種優惠方式來招商引資,如給予外資稅務優惠、大減公司稅,超國民待遇等低價招商競爭,這都惠及了外資(其中,許多是歐美日廠商)。 顯見,由於貿易形勢多元化與複雜化,保護主義已不如往昔般激進,而變得較溫和與有節制。

来源:2010年7月12日《东方日报》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与研究: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txt · 上一次变更: 2011/01/13 14:1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