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宣泄移民考验国运盛衰

16/09/15

作者/来源:韦从仁 多维新闻 http://global.dwnews.com

9月11日,新加坡举行独立后的第12届国会选举,全国246万多名选民通过手中神圣的选票,共同决定新加坡未来五年的治国大方向。李显龙所在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以69.86%的全国得票率,赢得89个国会议席的83个,以绝对优势得以继续执政。

此前舆论对行动党在大选中取胜表示几无悬念,大选中社会民生问题得以集中凸显,执政党大有借选战释放民意,重新为国家未来定调的势头,其中颇为外界关注的移民问题又被摆到了这个成败皆有其功的移民国家面前。

移民政策成最大政治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城市,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公2010年9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人口接近500万人,2010年6月底,新加坡公民的人口数有320万人,等同于每三个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就有一位外国人。

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以来,吸引了大批马来西亚、中国等外国人才,从而创造了跻身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李光耀曾强调,新加坡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和国家,向全世界吸收最优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这个国家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唯一办法。况且目前新加坡国内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国内生育率却只降不升,在现实的挑战下,新加坡要想保持竞争力,引进外来移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尽管得益于移民带来的优质的竞争力,但现在的新加坡的国民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就业方面,移民人口多有一技之长,表现为较高的工作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本国国民的职位。另外,由于之前大量移民涌入,在公共服务领域造成需求不足的影响,交通和住房需求紧张成为本土居民广为诟病的议题。近来媒体也接连不断放大个别移民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新加坡整个社会舆论有向排外的方向倾斜。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为迎合选民调整了许多移民政策。为区分国民和移民,在购屋、租房以及就业等民生领域,平均每两个月就有新政策出台,这让很多移民及外籍劳动者纷纷表示政策调整“突然”,有“切肤之痛”。

“国父”李光耀曾期望将新加坡建成一个任人唯贤的多元种族社会,现在的新加坡正在逐步改变李光耀时代“家长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与民意诉求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移民政策已然成为后李光耀时代最为紧要的政治核心议题之一。

后李光耀时代社会治理待考验

针对近日的大选,有观察人士也指出,政府的政策尽管不总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有时选择有限,政府的一些决策未必让民众全部称心如意,却是不得不做的。

尽管上届大选中,得票率滑落到60%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在选后确实做出了调整,李显龙宣布了紧缩外来人口和外来劳工的措施,也通过拉大公民、永久居民和外国人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以提升公民的优越感。但一国的政策是否得以持续,其成效更多地是受制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无益于缓和矛盾。

其实新加坡人早已对家长式的社会管制感到厌倦,并要求提高税率、改善福利及制订更有利本地人的劳工政策,这些均与人民行动党长久以来的方针相悖。李光耀时代建立起的威权政府如今在新世代中的认同度已大打折扣,以前在李光耀时代政府认为是对的,举国便执行下去,而现在新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要充分解释给民众。各方如今已经取得政治共识,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是新加坡的生存基础。

正是基于新加坡民主发展的状况,如今的政府制定移民政策时更要慎之又慎。一方面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在“后李光耀时代”不断摸索和践行由威权到民主的转型路径。另一方面也理应清楚,鉴于民众平时生活中很少涉及政治话题,因此选战时期多少会放大社会矛盾,大开政治情绪宣泄的窗口。而作为移民型国家在对待外来移民上的政策如何兼顾国民合理诉求,决定了将来人民行动党治国的重要“考评绩效”。

外界将此次新加坡大选视为新加坡历史上的“分水岭”,不仅因其是 “国父”李光耀逝世后的首次大选这样的事件性意义,同时或也标志着后李光耀时代传统模式的改变。此次选举,李显龙领导的行动党打出的竞选口号是“你我同心,为国为民”,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移民问题上,当局政府显然为迎合民意放弃了传统的精英路线,“你我同心”后将移民政策收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支持。但也正如李显龙所说,此次大选不只是攸关接下来5年由谁治理新加坡,“也决定未来15年到20年和你合作的团队,以及决定新加坡下一个50年发展方向。”作为推崇理性主义的政府应当把视野放到更长久的国家兴衰的大格局中,审视今天的新加坡至少在移民问题上,要少一些被民意鼓噪起的排外情绪,利用稳固的执政党地位多一些稳定社会的压舱石般的政策才是国家之德、人民之幸。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