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会变成日本媒体的看门狗吗?

关哲关哲     政经资讯观察者    发表时间:2015-07-28 07:17:22

7月以来,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将被收购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球媒体纷纷猜测买家是谁:德国斯普林格集团、美国彭博社、雅虎公司……连腾讯和网易都猜到了,唯独日本经济新闻社(Nikkei)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上。

到了23日,日经新闻宣布,斥资13亿美元全资收购FT集团。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那么问题来了,日经新闻为何要花13以美元(约合81亿人民币)收购《金融时报》?这桩“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式收购的背后,仅仅是日经新闻进军全球的野心?

为什么收购?

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最大的新闻集团,拥有报纸、十几分杂志、电视、网站等。日经新闻报纸年发行量大约300万份,虽然比不上《读卖新闻》近1000万份的发行量,但也是相当可观。

日经新闻去年的营运利润是167.5亿日元(约合8.4亿人民币),而FT的营运利润是2400万英镑(约合2.3以人民币)。也就是说,日经新闻要35年才能收回成本。

此外,日经新闻持有的现金、有价证券等不足1400亿日元,花费1600亿日元买FT,是需要大量勇气的。单纯从生意的角度,这笔买卖似乎并不划算。

但日本人显然有自己的考量。日本媒体在本国拥有巨大影响力,在国际上却读者寥寥,很少有人知道NHK、共同社、日经新闻等还有英文版网站。而相比之下,FT可能是少数几家成功的全球性财经媒体之一。该报立足全球政经大事,对英国本国的报道并不多,其电子版订户也多来自国外。

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目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也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所以,日本媒体要向进军世界,英国和美国的媒体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不是彭博社、《纽约时报》,而是FT?从目前披露的公开信息看,日经新闻的考量是这样的:

FT的奉行的格言是“不惧怕,不偏袒”(No fear,no favour.),该报不会将英国的爱国主义作为行为准则,也不会进行为英国立场代言的报道,相对比较客观。

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媒体则逊色不少。前两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肯尼亚,CNN的标题是“奥巴马将前往‘恐怖主义温床’”,这让肯尼亚非常不满。

日本人敏锐地觉察到,媒体只要煽动爱国主义、争取到本国读者和观众就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容易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关注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在这样的时代,即使进行偏袒本国主张的爱国报道,全球的受众也不会赞同,在营销方面也无法取得成功。

最近几年,英国媒体如FT、经济学人等发行量扩大了数倍,但美国媒体在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几乎所有领域都萎靡不振,正在不断进行裁员。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全球商务人士之间,英国媒体也颇受欢迎。日本的一位债券交易人士说:“美国媒体一般是以美国情况为中心,很少关注世界市场动态”。

所以,无论从盈利方面还是影响力的提高,日经收购FT都可谓明智之选。当然,这可能仅仅是事实的一部分。

喜多恒雄(资料图)

为什么是日经?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日经为什么能如愿获得FT这一“奖杯资产”?要知道,在此之前德国斯普林格集团已经对FT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追求。也许你会说日经开的价更高,但其实关系更重要。早在2013年,日经就和FT达成了一项全面合作协议,包括内容共享、员工培训等方面。FT的首席执行官李尔庭(John Ridding)也跟日经高层私交甚好。

说起日经高层,就不能不提日经的掌舵人、现年69岁的喜多恒雄,他是促成此次收购的关键人物。1971年,喜多恒雄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日经新闻社工作至今。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纸媒没落的形势下,喜多恒雄接掌日经新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报纸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地方消失一份报纸。信息渠道无纸化的迅速发展,对报纸的经营产生重大冲击。加上日本人口日趋老龄化,预计2046年人口会少于1亿,这将直接导致报纸市场缩水。

喜多恒雄深刻意识到了这种趋势。2010年3月23日,日经收费电子版正式上线。这在当时看来是颇为大胆的举动。面对收费质疑,喜多恒雄2009年4月访华期间表示,有偿网络资讯是世界新潮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而有价值的情报理应有偿阅览,这是保证媒体内容高品质和高含金量的可靠途径。

在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喜多恒雄多次提到了《金融时报》这个名字,对于该报的影响力和商业模式也赞誉有加。可以看出,他至少在6年前就注意到了《金融时报》,而今天的收购,与其说是突兀,更像是多年来精心筹划的最后一步。

日经是怎样一家媒体?

我们来看看日本经济新闻究竟是怎样一家媒体。虽然FT恪守中立,但日经新闻可谓既迎合了本国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一家日本财经媒体。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在日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撰稿人陈言告诉笔者,日经新闻立场中间偏右。这几年,日经是坚决主张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媒体。

陈言说,他半月前去日本和日经新闻的编委聊天,对方表示,他们对自己的读者很了解,即80-90%是讨厌中国的,所以他们要迎合自己的读者。说中国的内容都是负面的:污染、腐败、派阀斗争等等。如果要报道中国网络发展得很好,比如谈阿里巴巴,标题就定一个新兴经济体市场形势好,因为读者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好。

陈言指出,这两年中日政治恶化,日本企业对政治家亦步亦趋,对中国市场,不进而退,丧失发展机遇,就是跟日经新闻报道倾向有关。政治上,该报对日本侵华战争闭口不提。

美国《纽约时报》的日本记者Hiroko Tabuchi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经新闻基本就是日本产经的公关机器。该报选择性忽略了2011年奥林巴斯公司财务造假丑闻,还是《金融时报》先曝光的。它对近期日本高田气囊的安全隐患问题也鲜有报道。这一事件导致日系车企在全球召回1060万辆车,法拉利、克莱斯勒等车企也受到连累。

日本媒体和政府关系非常密切,日经新闻尤甚。陈言说,日经新闻的编委手机里都有大量内阁大臣的电话。一个电话就可以约某个大臣出来吃饭。他们也可以对大臣说经济状况不好,投个广告吧,政府就可以来打广告。

陈言透露,日本政府的广告大多都是在日经新闻上登的,比如农林水产省,登一个广告提醒大家,节约用水;气象厅打个广告说,最近高温,注意身体。这些都要付全额广告费,没有打折。

另外,日本所有上市企业的公告,像中国的证券四大报一样,信息披露都是刊登在日经新闻上的。

今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日本政府如何干预媒体独立》的报道。也证实了陈言的说法。报道指出,在日本,政府和记者之间的正式关系是通过一系列记者俱乐部来维持的,只有俱乐部会员才能获准参加新闻发布会,而且只有会员才能接触相关官员。作为赋予记者这种特权地位的回报,日本官员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机构或部门将得到正面报道。很多时候也的确如此。

《金融时报》会变味吗?

那么,相对客观公道的《金融时报》卖给这样一家日本“国家利益的看门狗”,会不会变味呢?

对此,日经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多次表示要维护该报的编辑独立性。他上周五说,“让我们明确一下,《金融时报》的编辑独立性将得到维护”在给《金融时报》的一封信中,喜多恒雄说,“有几点我们希望一开始就在这里澄清。FT将继续享有完全的编辑独立性和自由,正如所有新闻机构应该享有的。”

此外,如果FT一改此前恪守的新闻立场,带着狭隘的岛国心态看世界,等于是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这则收购也引发了一些中国人的担忧。成为日本企业后,FT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如何保持客观中立?

对此,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说,且不提买家做出的合同条款上的保证,单是FT全球500多位采编人员共同的职业道德感和荣誉感,就已经可以确保我们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基本职业道德上不会有任何差池。

“我们一向高度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区域财经、战略话题,与我们合作多年的优质专栏作家和专业领域撰稿人们确保了FT中文网多元视角和深度分析。有他们在,我们不会变。”王丰如是说。

不过,正如陈言所指出的那样,在牵涉中日问题的时候,FT恐怕会偏向日本。这也很正常,因为媒体总是要替主人说话的。

据新华网披露,来自美国“石英”财经网站的观点就认为,收购《金融时报》不仅是日经新闻一项战略举措,而且是更宽泛的政治对外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表示“我国的理念”正在遭到外国人的误解。他呼吁采取措施“主动收集和传播信息,使我们得到正确理解”。

日经收购金融时报正式公布之后,24日上午,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也在接受媒体关于“日经收购金融时报”的提问时表示,“对于安倍经济学的报道,就能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正确的评价与批评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GuanZhe/2015_07_28_328383_2.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