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政:噫嘻,BBC也“大到不能小”?

子政子政     时政观察者    发表时间:2015-07-21 07:07:04

自1922年持续经营至今的英国广播公司BBC(1927年改制之前的Britain Broadcasting Company和之后的Britai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之统称),曾经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面旗帜。它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演变,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影响力,特殊的经营模式,在全球媒体行业中甚为引人注目。

尽管英国早已今非昔比,按综合国力排行只是一个七上八下的“中等强国”,但与英国国际地位下滑的趋势正好相反,在近20年时间里,BBC的膨胀却是“指数型”的。20年前,BBC只有2个电视频道和5个全国广播电台,今天的BBC已经拥有9个电视频道、10个全国广播电台和一个巨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

其中的一些节目,完全面向全世界的“所有人”,而且独一无二,例如BBC1的《行星地球Planet Earth》和BBC电台4台的《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

“这套大制作影集的每一秒钟都让人赏心悦目……不可思议……”,“棒得超过你的要求……终极品味……”,这都是英国报纸对《行星地球》的评价。

BBC的《行星地球》系列

既可以不受制于恶俗的市场,又能够躲避弱智的政治,仅凭文化人的心智趣味,为心目中的高端公众制作高端的教育和娱乐节目,这几乎就是全世界所有媒体人的白日梦。而的确,创始人和第一任总经理约翰·里思按他的精英主义者和清教徒理想打造出来的BBC,在其历史上很大一部分时间内,的确梦想成真,俨然成了一个媒体圣地。

有一个关于“里斯主义”的流行段子:一位大学毕业生到BBC求职接受里思对他的面试。里思问:“你精通音乐吗?”毕业生回答“不”。“那么你精通电学吗?”,毕业生回答还是“不”。“那你找错地方了,”里思说,“因为这两项就是BBC主要关注的事情。”

噫嘻,不食人间烟火之甚焉!都是做媒体的,您老人家怎么就那么牛?追根溯源,这一点当然与它的历史起源和独特的经营模式有关。

单从经营模式上讲,它属于国有公营,区别于国有国营、公有公营和私有私营。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代为收取的“电视执照费”;付费的是全英国每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就是“公众”;而执照费这个政策本身,以及执照费的收取,却又都是政府行为,实行与否由政府决定。

这个安排本身,就是其特殊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方面,它可以宣称它只服务于英国公众利益,与政府保持距离,并在与政府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彰显自身的公正和独立。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政府的管束,在需要的时候完全与政府站在一起,甚至在某些秘密战略中成为政府的帮手。

这种两面性极具英国特色。今天需要标榜独立和公正,就拿执照费的来源说话;明天需要为自己与政府的合作辩护,就拿执照费的政策说话;怎么说都有理。

但说归说,最终的决定权还在钱。现在的问题是,“电视执照费”制度越来越难以为继了,今日之英国公众早已不是里思时代的英国公众,让他们掏钱为了BBC的世界主义情怀做贡献,已越来越不可行。

上周,英国现任文化大臣在时隔10年之后最新的一期“绿皮书”中,再次提出了对BBC进行根本改革的建议,意在缩减BBC的规模,降低其目标。“绿皮书”直指问题的核心:BBC还要不要继续高举“为所有人提供所有服务”这个“高大上”旗帜。

回顾历史,自里思提出“告知、教育和娱乐”这个理念至今,为所有人服务就是其根本宗旨。

文化大臣希望BBC不再追求包罗万象和一视同仁,今后只聚焦在比较核心的节目服务上,这样,一方面英国公众不必支付现在这么贵的“电视执照费”,另一方面也让其市场竞争对手减轻一些压力。

这当然引起BBC的抗拒,其经营者在刚刚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道:“BBC是英国的创造力和经济力的一个力量源泉。任何辩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一个强大的BBC如何更加惠及英国本土和海外。BBC在过去一直在变革,未来还将继续这样做……我们认为,这份绿皮书似乎预示着一个被大大缩减的、不再热门的BBC。这对英国将是坏事, BBC也将不再是那个公众已熟知和喜爱超过了90年的BBC。”

大到不能倒,大到不能小!

这段话包含的要点,很好地反映了BBC的问题。

首先,BBC认为自己对于英国很重要,为英国提供了创造力和经济力,而政府现在要削减BBC,说明本届政府没有理解这一点。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在英国,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国家,在何为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像BBC这样的公营媒体巨头甚至更有发言权。

第二,在90多年的时间里,公众熟知并喜爱BBC,而一个缩减的、不再热门的BBC不符合公众的愿望。

第三,一个强大的BBC是理所当然的,不容商议,问题只在于如何让它更好地运转,以惠及英国本土和海外。

一只手伸出来,要政府继续提供政策和财务上的支持,另一只手推出去,拒绝政府的改革建议,两只手的理由都很充足,曰国家利益,曰公众意愿。这一幕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在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在和联邦政府讨价还价时正是这样,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巨头们一只手伸出来,要政府提供数千亿美元的紧急救助,另一只手推出去,拒绝国会金融委员会的改革建议,两只手的理由都很充足,曰国家利益,曰市场规律。

这反映出西方社会制度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些巨大的社会权力,如银行家们的金融权力和媒体巨头的舆论权力,一旦带有了全球性,在全球体系中代替政府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各自的公众,就相当于拥有了某种政治权力。这种权力的生成与民主制度无关,而且大多带有私人的性质,但却可以强大到足以与本国政府讨价还价,而且还可以确保自己“大到不能倒”、“大到不能小”。一旦遇到危机,政府还不得不千方百计提供保护和救助,维持其地位,确保其生存,以避免更大的危机。

这实际上是全球体系中新兴的“利维坦”,即具有相当政治权力的非政府机构和企业。

英国媒体巨头BBC还不能与华尔街的金融巨头相比,但也已经膨胀到了一定规模,拥有了劫持国家和公众让自己大到不能倒、大到不能小的能量。这就是BBC当前状况的真实写照。

然而,按照当前实行的《皇家特许状》,英国政府对于BBC还是保有一系列干预权力,如在组建活动及其人事构成方面的监督和同意权,包括可以推荐监管委员会成员、定期审核和重新颁发执照、随时吊销执照等。

今年这场博弈最终的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但“大到不能小”这个问题的本质,已提前暴露了出来。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ZiZheng/2015_07_21_327513.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陈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