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一大堆疑團待解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2015-07-11

“7億美元風暴”牽扯出許多疑團,由總檢察署、反貪會、警方及國家銀行組成的特工隊能否解答這些疑問,還是讓它們一直成為不解的謎團?
首先,首相納吉不止一次強調,他不曾把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的資金充作私人用途,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起訴美國《華爾街日報》(WSJ),卻只是發出律師信要該報確認立場?
如果未曾私用26億令吉,那麼資金用在哪裡?
公正黨已表明將在近日入稟法庭,要求法庭宣判巫統及國陣在第13屆全國大選所贏得的國州議席無效,因為該黨懷疑這筆資金用來賄選。根據1954年選舉罪行法令,每一位國會候選人的競選基金不得超過20萬令吉以及州會不超過10萬令;換言之,26億令吉已超過規定總開銷的26倍。
這項猜疑讓人想起505大選,檳城所出現的幸運抽獎、派錢及免費餐會等不尋常事件,這些錢來自哪裡?金主是誰?為何過後不了了之?
其次,全國總警長卡立阿布巴卡在3月9日披露,總檢察長阿都干尼指示成立特工隊(在三四天前成立),針對1MDB的種種指控展開調查,被調查的對象包括納吉,但是他沒有說明特工隊最終向誰負責。這也就是說,當WSJ在7月3日報道有7億美元流入納吉的戶頭時,特工隊已經調查了約4個月,為何4個月調查“毫無進展”,卻率先由WSJ揭露資金流向?
其實,已有很多回,大馬的不尋常事件先由外國報章報道,比如澳洲報章《時代報》揭露瑪拉子公司在墨爾本購置公寓涉嫌貪污。大馬媒體沒有享有一定的自由,就不可能監督當權者;同樣的,大馬執法單位也必須有獨立自主的地位,才能夠維護法紀。
令人納悶的是,在WSJ引述大馬調查員的情報深入報道後,總檢察長才證實,他已經從特工隊手上獲取與1MDB有關的文件,特工隊過後也宣佈凍結6個銀行戶頭,以及到1MDB搜證,搬走大批文件。
如果WSJ獲得的文件是來自大馬調查員,為何它們不早點採取行動,並且向人民宣佈調查的進展?
國家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監管單位,沒有理由不知道大筆資金的流動,包括從海外匯款到大馬銀行戶頭,為何國行一直對1MDB課題保持沉默?資金是通過SRC國際私人有限公司、Gandingan Mentari有限公司及Ihsan Perdana公司匯入戶頭,模式一樣,難道當局一點都不起疑?
這些疑問都是圍繞著1MDB,而且牽連極廣,包括執法與監管單位的威信和公信力,也牽扯到首相夫人羅斯瑪。外國報章都在廣泛報道,也就是說國際社會在密切關注,如果處理不當,將進一步打擊國家形象。
種種疑團的產生是因為管理和運作上的不透明,正如巴生港口自由區(PKFZ)醜聞一樣,當年國際透明組織把PKFZ事件的舞弊行徑,形容為“旋轉門”,相關人士遊走於法律邊緣。同樣的事情不時上演,“大馬旋轉門”也一直在旋轉,包括養牛公司弊案。
如果不改革體制、強化對行政機關和政府相關公司的監督、推行陽光法令(資訊自由法)以及落實問責制,現在和以後還會發生同樣的事情,當問題延伸至領導層,也預示體制開始崩潰、信任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