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乱局的可能出路

《赤道论坛》2015/6/30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运筹

 

董总两派斗爭剧烈,引起华社关注。

 

「见贤思齐焉,不见贤而內自省也。」──《论语》

 

我在70年代初即参与独中事务,批改统考试卷,编撰和校订独中课本,积极响应办辅导班、技职教育,前后13年;后来转战工商界而没那么与之密切,但仍免不了比常人对董、教的动態和事务多一份关心。

 

虽然如此,我並非最有资格撰写本文,只是董总会员大会在即,两派乱局日愈危及其生存,只好勉力为书,以拋砖引玉。

 

马来西亚华社的组织基本上有三种:一是宗族社团,如华总(华团总会);二是行业性,如中总(中华总商会),其属下尚有各行各业的分会;三是文教组织,如董总(华校董事联会总会,其属下尚有各州董联会,全国各校(这里指独中)董事会等。另外还有其它地缘性、血缘性组织。

 

这里会提到华总,但主要是谈董总。多年来,我对他们都怀有隱忧:主要是领导(董事)素质良莠不齐,多数具有商贾本色,即利益中心,不得罪人〈不会仗义执言、有时还互相包庇〉、少数甚至別有居心,他们有钱出钱,无钱就说sorry,这是我国的现实,无人可以厚非。

 

各社团组织的结构一向来並不严谨,问题不大,因为涉及的钱额小,而且其中许多是还需要付出,並无实际利益。

 

在过去,上述团体各作各事,大家相安无事;最近三年,华总也介入兴办关中,而关中地位又不等同原有的60间独中,因此引发爭议;牵连到负责独中教育领域的董总。

 

不巧的是:董总过去六十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华社尊敬,章程也以「和」为贵,每州平均代表制,拥平等投票权,没有约束力。三年前教总说走就走,拂袖而去,没人质疑,规劝;同样地,董总领导与林连玉基金会、独大有限公司等等不咬弦,也没人觉得不对。董总领导又与一些过去的得力(华教)战友分道扬鑣,如柯嘉逊、李万千、莫泰熙、吴建成等人;包括边沿人物如:詹缘端、张济作、李亚遨。

 

透过现象看本质

 

是不是在这种状態下,造成內部一派以傅振荃为主的势力出面挑战,先是要除邹,后来也要倒叶,夺取董总最高的领导权。华社大部分人对董总目前的乱局看不清楚,甚至各报的报导及评论员的文章看法不一致,从他们的称谓可见一般:「夺权」、「挑战」、「乱局」、「纷爭」、「改革」,莫衷一是!

 

而一些华团包括独中的董事会,有支持叶邹的,也有支持傅的;还有更多的说「冇眼睇」;一些年轻的则天真地说:「不获支持,就下台嘛!」,或说「改选不就解决问题了?」很明显地,华社已被撕裂成好几层了!

 

傅派从来没提任何改革,只是不断攻訐叶邹的「软肋」;种种跡象显示:傅派志在夺权!挟9州董联会代表的声援,“6.10”傅派抢先召开「中委会议」:通过罢免叶邹,改选出新领导层,翌日报上马上刊出傅派巳获註册局主任的「祝福」;傅派也宣佈巳通知银行修改董总户头的支票签署人。这时候,叶邹才即刻前往冻结董总的银行户头,听说只保留薪金和行政户头。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若傅派爱董总,以他们佔大多数票的优势大可留在原有阵营內,只需要以民主方式巳足以確定通过任何有利于董总的决策或建议;推翻不利的条文;不必夺权占职。夺权可能引发剧烈的反弹,也许將造成註册局有理由吊销董总的准证。傅派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难道还有更令人不解的背后动机?

 

叶邹虽然得罪不少人,但真的严重至不可赦?非「除」之不可?

 

如果此例一开,是否说今后有人对社团领导不满,就可纠眾打击之,拉下台,並取代之?

 

依〈章程〉处理

 

註册局是依各个组织的註册章程行使其监管权的,生杀大权在握。

 

董总现在的乱局也只能以章程为依归。然而,问题来了:过去几十年来以「和」为贵、被视为华社神圣招牌没人挑战的董总,其章程却不能保护自己的领导层。

 

事已至此,当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只有再次发动60所独中的董事长,各校派三位德高望重者齐集一堂召开闭门联席会议,举行「公投」,决定解决方案,要求现有爭执二派总辞,即席选出一批新人负责过渡期〈至2017年改选〉的董总事务。隨即与註册局洽商,盼能接受新领导层。若不能,则召开董总特別会员大会以通过之。

 

闭门会议同时委任一个五或七人小组负责修定董总章程,以避免再有內斗;订于2015年11月1日在报端向华社公佈,为期三个月,接受各方反馈;再于2016年3月1日由60所独中董事长及其他二位代表开会拍板定案。最后,于明年6月前由董总召开会员大会接纳之,再呈予註册局批准。

 

2017年董总改选,则依新章程处理。

 

后记:董总纷爭,大家看得见。董总70年代初復兴时,曾经一度(约10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招贤纳士,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编课本、办辅导、提倡技职教育、举办社区招生推广教育讲座、促进教学改革。1990年某日,我曾问当时的首席执行祕书莫先生:独中復兴小册子的办学方针需要修订了吗?曰:不必。问:为何?曰:条件没有改变。

 

其实,至今日此方针仍未见修改。但外界环境已大大变化…观一叶即知秋;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