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美军面临40年未有之大变局

席亚洲席亚洲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周,美国公布了新版《国家军事战略》,与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的霸气侧漏相比,今年的这个版本看起来似乎“收敛”了很多,甚至出现了“我们支持中国崛起”这样的“客气话”。但细看其内容,却发现它的重点是为“下一场大国全面战争”做准备。参联会主席邓普西在本书序言中将现在的世界军事形势形容为“我服役40年来从未见过的不可预测的环境”。究竟,什么才是“40年未有直大变局”呢?此外,中国的无人机又进入了媒体的视线,现役的BZK-005和振翅待飞的“神雕”,以及它们的兄弟,都有故事值得我们一说。

“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版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全文内容本周在五角大楼官方网站公开。它是美国军方不定期发表的白皮书,可以从中解读美国国防政策的新变化。将今年的新《战略》和上一次更新的2011版《国家军事战略》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美军的建设重点将发生一个转折性的变化,《环球时报》等国内的主流媒体都引用了其中相关内容,如“美国把俄罗斯列为头号敌人”,美国首次表示“支持中国崛起”,“美国新军事战略将大国间冲突列为未来主要危险”等。读者可以留心观察者网的相关解读,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015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pdf封面

笔者颇觉有趣的是,在《国家军事战略》发表前一天,一本军事科幻小说《幽灵舰队》的相关介绍和内容登上了美国《大西洋月刊》、《外交》等重要媒体的版面,有网友评论,这就好像一篇小说的介绍内容上了《红旗》杂志一样稀奇。不过,现在笔者也和读者诸君一样还只能通过试阅片段和媒体介绍文字来推测这本小说的内容。

这本小说所描述的当然是新崛起的“邪恶中国”和美国的大战,从相关介绍来看,似乎是中国使用许多先进、至少是不落后于美国的武器装备,凭借强大的国力与俄罗斯合作,迅速击败了对大国间的军事冲突准备不足的美军,夺取了太平洋的控制权。然后,美国动员其“幽灵舰队”,也就是预备役舰队,把战争拖入全面消耗战阶段——这对于拥有冷战时代遗留下来的巨量老式装备的美国还是打得下去的;再加上“非常规”战争手段,例如发动硅谷大亨和十几岁的天才黑客来打“网络人民战争”。总之,美国最终通过艰苦卓绝的“抗战”,打赢了战争。

这本小说商业色彩固然浓厚,但不能忽略了它微妙的发售时间,而且这两名作者——一个《华尔街时报》的防务记者,一个大西洋理事会会员,都与五角大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这本小说视为2015版《国家军事战略》的通俗文学版。回溯历史,1986年描述美苏开战的小说《红色风暴》(Red Storm Rising,作者:汤姆·克兰西,印象中张召忠将军80年代曾翻译这本书的中文版)就可以视为1987年里根“竞争战略”的宣传材料。

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苏联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进攻已经日益不可能。而在《红色风暴》里,苏联直接进攻西欧,结果在美国军事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优势面前,始终未能占领西德,也未能阻断美国对欧洲的及时援助,正是对里根上述论断的有力说明。

那本书中对里根时代的几个重要军事研制项目都大加吹捧,如B-1B轰炸机、战斧导弹、M1坦克、佩里级护卫舰等,将它们描述为战胜苏军的决定性因素,从流行文化领域有力地配合了里根的新战略。这也让汤姆·克兰西的名气再上一层楼,直到去世前,克兰西都是共和党用来宣传国防政策观点最好用的笔杆子,专家教授们汗牛充栋的理论著作对普通民众的宣传作用比不上克兰西一本不严谨的小说——更不用提这些小说中不少后来都陆续变成了好莱坞电影和电子游戏,影响力更是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幽灵舰队》中所描述的未来中美战争的许多特点也和2015版《国家军事战略》中的论述相一致。例如,《国家军事战略》中提到“未来战争爆发将更加突然,持续时间将更长”,小说里的战争就是一场持续到美国动员其后备役舰队的长期战争。还有“它们日益具有阻断地区自由通行和威胁我国本土的能力。其中,最值得担忧的是弹道导弹、精确打击技术、无人控制技术、太空和网络技术、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的扩散。这些技术被设计用来对抗美国的军事优势,并遏制美国进入国际海空域的能力”;相应地,小说里的中国利用一系列新技术,快速瓦解美国军事优势,甚至在俄罗斯帮助下占领了夏威夷,那里的美国人居然还开始和中国打起了“低科技游击战”。这说明它是一本很合格的“帮你看懂新闻联播”式的作品。

《幽灵舰队》一书封面

当然,关于《幽灵舰队》和五角大楼的关系,上述说法可能略有夸张。毕竟,90年代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球形闪电》中也有中俄在面对美国高科技战争时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如果硬要把这些小说和国家政策扯上关系也说得通。中国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大规模增加高技术领域的军事投资的。甚至《三体》中所描述的“黑暗森林”宇宙图景,若是硬要“解读”,似乎也能和冷战时代互相确保毁灭的核政策拉上关系。应该说,对于敏锐的科幻小说作家来说,未来战争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与家国情怀结合的话题,如果他对现实有足够多的关注,自然也就能写出契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故事来。总之,笔者挺期待《幽灵舰队》,即使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无法出版中文译本,笔者也会尽绵薄之力,将其中部分有趣内容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二。

不过笔者觉得,在2015版《国家军事战略》中,最值得一谈的还是美参联会主席邓普西开宗明义的那句话:“今日的全球安全环境是我服役40年来所面对的最难以预测的”,用我们都理解的语言来说,这叫“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40年来的国际局势确实是风起云涌,可是,冷战高潮时,美苏两国谁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因为一枚气象火箭导致对方误认全面核战争爆发而毁灭世界(历史上真出过这种事,据称是一个苏联值班员最后时刻的犹豫拯救了世界),与那样的情况相比,今天的环境怎么能叫“难以预测”呢?

这句话似乎难以理解,于是大部分媒体都认为这不过和2015版《国家军事战略》里那句“我们支持中国崛起”一样,不过是一句空泛的客套话。

但实际上,这句话对于理解新《国家军事战略》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是美国是否在未来能够保持“绝对技术优势”。

70年代,美国正处于冷战中“最危险”的时刻。但是,美国这时期有一批颇具远见的军人展开了一系列调整,例如海军朱姆沃尔特的造舰计划,空军“战斗机黑手党”推动的F-16等第三代战斗机的开发……可以说正是70年代美国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和围绕改革而铺开的一系列新技术装备开发项目,为80年代后的军事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衣阿华”级战列舰在海湾战争中发射战斧导弹,成为美军军事革命的一个标志。

从那之后,美国挟军事技术革命之余威,到今天仍站在军事技术的潮头。

但今天的美军,却没有了从70年代开始的那种明确的感觉。原因也很简单,从各种迹象来看,又一轮军事技术革命即将到来,但美国却似乎并没有类似70年代那样的远见。

对美国军来说,“远见”缺失的原因说来也简单——伊拉克战争实在是太“低端”,以至于无法像当年在越战中那样看见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

这一影响说起来轻巧,但对美军来说已经成了严酷的现实,他们近十余年来推进的一系列“前瞻性”项目陆续遭到失败。不仅冷战末年尚未完成的一批项目陆续被砍,连拉姆斯菲尔德时期的一系列看似“未来”的项目也都挨个儿流产。美国经济的下行趋势,也限制了美军“烧钱”的速度,拖慢了它的发展。

未来10年,美军难以全面更新手中的武器装备,刚刚提出的“第三次对消战略”的成效可能要在相当长时间后才能看出成效。美军自70年代末以来享有的“技术优势”光环将会逐渐消退。

这对于美军来说,这真是40年未有之变局。他们必须重新开始思考寻找战胜势均力敌的敌军的方法,而不是靠一代、甚至两代的技术优势直接“碾压”对手了。

当然,邓普西此言也可以解读为另一个意思。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美国实际上已经避免了与苏联在欧洲和亚洲“两线开战”的危险。而今,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也从未如今天这样接近,随着俄罗斯在被北约严重挤压后的反弹,俄罗斯与美国的敌对气氛日益升高。

对于综合国力不再是一骑绝尘的美国,这又是一个“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无人机“井喷”时代

本周,中国无人机又成了媒体热点,美国媒体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海军原来的一个低等级机场——岱山机场已经被建成无人机基地,专门用于操作BZK-005型无人机。

专用无人机基地,这在中国算是个比较新的事物。有接近空军的消息源透露,解放军早在2011年前后就已经建成了多个基地,专门用于放飞用退役老式歼击机改装的无人机,这些基地颇有规模,每个可容纳数十架无人机,且基地本身和无人机是作为一个系统设计的,在地勤人员将飞机置于热机状态后,这些无人机可在自动化系统控制下,自主完成从停机坪滑上跑道陆续起飞的动作。这些老式战机改装的无人攻击机任务非常单一,就是在程序控制下飞向特定目标,然后撞向目标。由于老式战机成本很低,因此即使被击落,也能消耗敌方打一发少一发的地空导弹,并为我方其他战机创造攻击机会。

杭州湾上空的卫星照片显示,中国最近翻修了一座备用机场

与这种任务单一的无人机相比,岱山机场的海军远程无人机的任务显然要复杂得多。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生产的BZK-005无人机作为一种战役/战略级无人机,其隶属等级是很高的。据消息源称,BZK-005无人机最早装备的是我军总参无人机总站,可见其地位之高。

本周在媒体上曝光的另一种无人机则是北京航天2院研制的“攻击1号”(外贸代号彩虹4)无人机,该机于本周末执行了对新疆皮山地震灾区的航拍任务。“攻击1号”与BZK-005不同,属于战术无人机,性能与美国“捕食者”无人机类似。

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攻击1号”

不过,攻击1号和BZK-005在许多技术数据上却比较接近,例如翼展、起飞重量等,两者的发动机也是相似的活塞式发动机。

这是因为BZK-005研制年代要比“攻击1号”早很多,它在2006年首次出现在珠海航展上,而攻击1号则是去年才公开。技术上的进步让战术无人机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当年战役级无人机的性能。这也表明了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速度有多快。

解放军新一代战役/战略无人机,本周也又有一种新的型号出现,这就是“神雕”无人机,该机作为一种无人雷达预警机,在留空时间、探测能力方面比美国“全球鹰”有过之无不及。该机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可能与之有一定程度竞争关系的,当然是成飞公司研制的“翔龙”无人机了,该机接近服役状态的原型机今年早些时候已经试飞。

近日曝光的“神雕”无人机照片

而沈飞公司在攻击无人机方面则比成飞走得更远,2013年,他们与洪都公司联合研制的“利剑”隐身攻击无人机就实现了首飞。今年,成飞也测试了一架采用两台小型涡喷发动机的新型攻击无人机,与“利剑”遥相呼应。几年后,我们前面提到的装备一次性攻击无人机的那些部队,或许就会换装上这些可以飞回来的攻击无人机了。

可见,中国的无人机市场正处于“诸侯混战”的状态,各主要飞机制造企业,以及雨后春笋版出现的新兴民营企业,都试图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分一杯羹。

而深圳大疆公司作为一家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全世界的多轴无人机市场里占到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不用说,随着我国军民融合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该企业的无人机完全可能成为解放军的现役装备。

中国的无人机,正迎来一个“井喷”的好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