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创造选择,开拓可能

来源:每日蚁论        2015年1月13日 上午 10点00分

林宏祥

直言不讳:最近与伊斯兰党喉舌《哈拉卡》的总编辑阿末陆菲狄(Ahmad Lutfi)一席谈,询及为何选择伊党,现年52岁的他如是回答:在我的成长背景里,没有其他选择。伊党,或巫统。但他自认无法接受“只要是朋友,做错了都得誓死捍卫到底”的asobiyah观念,因此坚拒以种族主义感召群众的巫统。

当下的伊党在某个程度上,背叛了像陆菲狄这个世代的中坚党员。以穆斯林弟兄之名,贪污可以视而不见、暴政可以避重就轻,只要可以携手落实来自阿拉的伊刑法,伊党现今不惜与巫统拥抱。陆菲狄执掌的《哈拉卡》提出了自我批判的声音,从编辑、助编到专栏作者,一个接一个人头落地。

我后来在一个“声援陆菲狄”的场合上与年轻人权律师法蒂雅(Fadiah Nadwa Fitri)闲聊,话题从本地的马来西亚穆斯林连线(ISMA)一直聊到巴黎《查理周刊》枪击案。对于当下的时局,她深感孤独无力–愿意站出来反巫统的马来人已是少数,而在宗教(脱教)、人权(平等)、弱势群体如LGBT等课题上能与民主自由多元价值接轨的,可谓“少数中的少数”。

陆菲狄是忠实的伊党党员,法蒂雅政治立场则倾向公正党。两个世代之间,不尽然原地踏步、斗争毫无成果,但距离理想,显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中文舆论热衷于探头质问“马来社会进步开明的新生代在哪里?”,却往往忽视了这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脉络所构成的障碍。

陆菲狄是媒体人,筹办过不少马来政论刊物,出版逾20本政治书籍。“烈火莫熄”是群众渴望资讯的时代,但自定游戏规则的巫统手段高明,不仅牢控传统媒体,更高压封堵批判性的独立媒体。从拒发出版准证到扫荡报摊,内政部无孔不入的恐吓让报贩怯步。精打细算的生意人不会愿意为了几块钱的利润而承担最高罚款1万元的风险。舆论成了党派之争更甚于是非的确立,这些民粹论述的时效,在日新月异的时局变幻里,甚至赶在报纸泛黄之前就蒸发了。

然而,这么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却还是蕴育了像法蒂雅这样的新生代。我们迫不及待要知道这个新生代对封建王室、马来特权、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同志运动等争议的看法,却鲜少过问“马来新生代走出来”的障碍。家族被起底、私生活被炒作–行动党安顺补选候选人黛安娜(Dyna Sofya)的遭遇,不就说明一切吗?

更甚的是,这个社会有一种“狂赞坏人做好事、狂踩好人做坏事”的矫情与疯狂,殊不知这样的一个现象,把更多“聪明人”送进腐败的体制里,充当“改革派”橱窗。用常理思考,以黛安娜的条件,在巫统女青团与民主行动党之间,哪一条是更好走的路?再延伸想一想:以拉菲兹的才能,把青春投注在公正党,或仿效凯里投靠巫统当“改革派”,哪一个回酬更高更稳当?

面对权力,我们没有天真的权利。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只要当上“体制内改革派”,杀人炸尸没问题、军购抽佣可以别再提起。反之,冲击体制的“反对派”却要面对排山倒海的人身攻击,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风险。社会以高不可攀的标准来要求“好人”,以泛滥的矫情纵容“坏人”。

我无意以“好人/坏人”分析时局。而实际上,“好人/坏人”的单纯二分法,解释不了政治的变迁。在这个时局里,与其追问“进步的马来新生代在哪里”,不如深入思考“束缚马来新生代思维观念的障碍是什么”。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们要促成什么样的结构改变,营造什么样的政治生态,才能蕴育进步开明且不背叛理想的新生代?

如果陆菲狄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世代,法蒂雅则是一个有了选择却深感孤独无力的世代。改革之路漫长,改革者要走的路一定更长。如果不能一下子达到目的地,至少我们走完这个世代该走的路,让未来的世代走得更远,看见更多可能。

林宏祥是新闻工作者,长期观察本地政治动态,热衷于跨语界书写、对话,希望马来西亚政治赶得及在天黑之前,冲出隧道。现为《火箭报》编务顾问。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205#sthash.FMJvUQ9t.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