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主场外交给力“新亚洲”

王义栀 

今年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就是主场外交:上半年是上海亚信峰会,下半年是北京APEC(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一个聚焦安全,一个聚焦经济,都是今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作为东道主,中国发挥主场优势,提出中国主张,汇聚亚洲智慧,同大家一道来为这两大机制的发展注入动力。

亚信峰会形成亚洲新安全观,APEC会议旨在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这两场会议,推动亚洲安全、经济两轮驱动,有利于形成一个“新亚洲”:和平、稳定、合作的新亚洲,互联互通、创新发展的新亚洲,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新亚洲。

和平、稳定、合作的新亚洲。全球化是建立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的,亚洲的一体化与亚洲新安全观相辅相成。中国不仅强调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强调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还强调亚太大家庭的责任共同体。北京APEC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这是APEC会议取得的历史性成果。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路线图的确立,为亚太合作指明方向,使得和平、稳定、合作的新亚洲朝不可逆的方向推进,使得亚太地区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互联互通、创新发展的新亚洲。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所作的主旨演讲指出:“亚太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更事关各方长远发展。”互联互通是构筑新亚洲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改革、增长,为亚太长远发展谋求新动力。结合APEC会议前夕举行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会议,中国推动亚太地区陆海兼顾,创新发展,发挥了地区一体化的引领作用。

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新亚洲。开放是亚太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APEC秉承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区域合作构架,通过“世界的亚太”建设“亚太的世界”。在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合作方面存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不同设想,而只有APEC包容世界前3位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并吸纳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推动形成“亚太世纪”。北京APEC会议发布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亚太地区各种多边自贸安排,有利于改变现有机制碎片化的现状。

今年,APEC各经济体共提出了超过100项合作倡议,其中超过一半是中国提出的。正如今年5月份的上海亚信峰会一样,北京APEC会议再次以中国智慧、中国贡献,给力“新亚洲”。

(作者王义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

(《环球视野》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追逐“亚太梦” 中国方案有何与众不同

高望

北京已正式进入“APEC”时间,除了部长级会议之外,工商领导人峰会是APEC首个上演的重头戏。11月9日,习近平出席了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并作了主旨演讲。他有关“亚太梦”的论述将有助于与会的亚太政经界人士重新全面审视当今的亚太格局。

中国把本次APEC的主题定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而围绕这个主题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非“互联互通”莫属。熟悉“互联互通”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又是“互联互通”?是的,“互联互通”这个概念并非在此次APEC会议上首次提出,它早已成为建设“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理念。

很多国外媒体把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构想比喻为中国版本的“马歇尔计划”。其实,如果对“互联互通”有所了解,包含“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内涵远比“马歇尔计划”所谓的援助更为丰富,实施时间和范围也更为长远,也更符合区域各经济体的实际利益。两者并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中国把这个概念引入APEC之中也有着类似“一带一路”构想的考虑。“一带一路”区域和亚太地区都存在着国家多、标准多、开发和开放程度不一等问题,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区域内国家都希望加快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然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和重点不一,各种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纷纷涌现,导致一些方面面临选择的困惑”。这些碎片化的组织和各种贸易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但仍属于“小智慧”和“小格局”,不足以为亚太地区发展提供足够和长久的动能。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重拾贸易保护主义,还有些国家甚至心存杂念搞“圈子文化”,想拉几个小伙伴“单干”。这些风气一旦蔓延将带来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在面对亚太地区需要大开放和大发展的宏伟主题面前,旧有思维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个时机引入“互联互通”就显得尤为必要。

尊重差异,才能释放活力。亚太地区有不少是岛国和小国,建立互信是“互联互通”的前提条件。中国所提的“互联互通”并不是想控制谁、掠夺谁、边缘化谁,而是真正地以平等心态对待区域内每一个经济体,以促进开放来带动发展和繁荣。希望通过建设“互联互通”,让APEC每一个成员都能从中受益,整个亚太地区也同时拥有了增长的新动能,彻底改变赢者通吃、零和游戏的旧式思维。

1994年的“茂物目标”或许早已没有人提及,而APEC的发展也曾受到多方怀疑。20年后,时代已经变了,相信中国所提的“互联互通”能够为亚太地区实现“亚太梦”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环球视野》摘自海外网)

“互联互通”或将改变亚洲政治格局

本次APEC北京会议,无疑将会留下很多关键词,但有一个词,影响将相当相当深远。这是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谋划,必然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

这个词语,就是“互联互通”!

可以这么说,“一带一路”是表,互联互通是里,最后的结果,则是为中国打通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战略通道,沿线国家融入中国发展轨道。中国会赚钱,但赚钱还是小事,大事则是改写亚洲格局,甚至可能超越中央帝国昔日的影响力。

或许看起来有点大,但强势领导人如此高频如此喜欢地说到这个词,你就得注意。

在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样说:“亚洲国家必须积极作为,在亚洲资源、亚洲制造、亚洲储蓄、亚洲工厂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创造、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这些目标,互联互通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一句话中,提到9次亚洲(难免让人产生“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联想),而最后的落脚点,就是互联互通。

喜欢打比喻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更这样解释说,如果将“一带一路”(即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中国这么说,专程来北京开会的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蒙古国、缅甸、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小伙伴(注意,他们都不是APEC成员),点头如捣蒜。

他们不是臣服于权威,而更多是将受益于前景。

在会后的八国领导人联合公报中,这些领导人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外部需求不足,对资本、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亚洲国家面临不进则退的压力,“在此形势下,互联互通有利于寻找新增长点和培育新竞争优势,是亚洲合作与持续繁荣的新动力”。

关键环节、血脉经络、新增长点、新竞争优势、新动力……

难道都是拔高吗?肯定不是。

先不讲中国,而讲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属于亚洲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虽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一旦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将快速发展,国家也可望摆脱贫困、实现繁荣。

他们想修路,中国则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拍即合!于是,一系列带有中国烙印的金融机构出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和货币基金,拟议中的上合组织银行,还有刚宣布的400亿美元丝路基金。这些,其实就是外界热炒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有人计算,马歇尔计划总额130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中国版的计划,将至少是这一规模的几倍,也就是说,至少是万亿级的人民币。

中国是冤大头吗?

显然不是。中国有4万多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不能总是购买美国国债陷入“美元陷阱”,而必须找到新项目,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好抓手。金融输出的同时,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显现中国的金融影响力和规则制定权。

还有,当前中国产能过剩,周边国家发展了,中国的产品、装备、技术、管理、标准就有了市场,而且还可以确保能源资源的供应。之前的高铁外交、核电外交,包括修建瓜达尔港等,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赚钱还只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些国家融入中国经济发展,接受中国援助,那么在政治上就必然与中国呼应,中国最麻烦的西部地区就有了安全保证。一个大国,需要自己的后院和小兄弟,这些国家将可望纳入中国影响圈,或至少成为中国的友邦。

可以这么说,互联互通成功,亚洲经济面貌地理面貌,乃至政治格局,将彻底改写!

当然,理解丰满,现实骨感。中国的大手笔文章,难免美国不会拆台,俄罗斯不会抵触,其他国家也未免没有嘀咕。而且,投出去真金白银、收回破铜烂铁的情况也不会少见。这就要求中国在展现坚定决心和提供雄厚资本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战略和谋略,也就是要长袖善舞。

从这点看,现在的领导人外交能力确实有了一个质的提升。除了这个战略构想外,两个小细节也可见一斑。细节一,改变以前一访一大串国家传统,对韩国、蒙古都专程只访一国,给足这些邻国面子。细节二:在开APEC同时,邀请7个小伙伴领导人到北京,提前开会做工作。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新马歇尔计划……

习近平主席11月9日又提示说:“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当我们为APEC蓝感慨的同时,其实更应看到,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和显示出的智慧和谋略。

(《环球视野》摘自海外网)

 围绕“APEC精神”的中美博弈

王嵎生

今年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25周年,也是中国第二次担任APEC会议的东道主。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20多年来,磋商、协调以及发展始终是APEC的主旋律,但中间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方利益有异,战略考虑不同,矛盾和斗争在所难免。最大的分歧主要是坚持“平等的伙伴关系”还是一家或几家说了算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进行了无数次谈判、博弈,为倡导和维护APEC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雅图会议博弈

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在这场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展望声明,领导人庄严承诺要“深化APEC大家庭精神”。这是在政治上引领APEC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声明的诞生很不容易。

那次会议由美国做东道主,它想搞一个亚太共同体,想把APEC中的C(Cooperation)变成Community,即亚太共同体。当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说,美国媒体把它渲染为克林顿的新太平洋主义,其最基本内容就是要在亚太地区搞美国主导的亚太共同体。

在领导人会议前一周,美方散发了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草案》,明确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构想。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赞成。在领导人会议前举行的APEC高官会上,各方陷入激烈争论。美国见势不妙,只好退一步,表示可将Community的大写C改成小写,即把“共同体”概念改为一般“大家庭”概念。最后,经过各方协商和妥协,大家同意改成小写c,并尽量少提“建立大家庭”的文字。美国企图主导APEC的设想没能实现。

提出“APEC方式”

在西雅图会议上,领导人承诺要深化“大家庭精神”,但其具体内涵当时没来得及探讨。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召开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了“APEC”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大家庭精神”具体化。

“APEC方式”一共有四条:第一,承认APEC成员的多样性;第二,允许灵活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第三,平等的伙伴关系,遵循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平等互利,包容开放;第四,集体制定战略目标,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达标措施。

这四条能确定下来,也经过了艰苦的努力。我们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东道主菲律宾的外交部副部长马卡拉纳斯看后说,这个提议很高级,给我们东道主增光添彩了。可等到第二次开会的时候,马卡拉纳斯就完全翻脸,说不能搞,因为美国不同意,还有几个发达成员也不赞成。因为我们倡议要实行平等的伙伴关系,美国想主导APEC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他们不喜欢。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领导人三次给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写信,但菲方一直没有将“APEC方式”排进议题。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团做了决定,再去找菲律宾方面谈,给他们施压,说现有的声明里面有几点我们并不同意或者并不完全同意,但是我们顾全大局,做了妥协,我们不反对。但如果我们不同意,那么苏比克宣言怎么发表?这就给他们一个非常强硬的信号,这个强硬不是无理取闹的,因为我们的提议是反映APEC基本利益的东西。

第二天,声明就把中国的提议写了进去,并指出“APEC方式”对本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后来,东盟成员国,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高官过来祝贺我们,说中国提出“APEC方式”是“APEC大家庭精神”的灵魂。

从那时至今,十几、二十几年过去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代变迁,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在发展中成员在APEC中已大面积兴起,因此,各方对贸易自由化、经济合作的诉求也就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今年会议的东道主,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和APEC广大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的诉求,跟各方共同协商,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定位今年的主题,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网互通建设”定为三大重点议题。世界对亚亚太充满期待,希望我们利用主场之利,再次为APEC贡献中国智慧。

(《环球视野》摘自参考消息)

“一带一路”决非马歇尔计划

宋国友

中国新一届领导提出并推进实施,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若干中国地区经济关系的重大构想后,有关“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讨论陡然增多。不仅外国智库和媒体直接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来指称中国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对外经济战略,甚至国内专家和媒体也频繁使用这一词语。

看起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个名词似乎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而且还带有历史感,但实际上这一称呼谬之千里,弊端甚多,要慎重使用。

与美国马歇尔计划有重大区别

中国地区经济合作战略,固然和美国马歇尔计划有类似之处,都是大国力量在全球地位相对上升时期,政府主导的对外经济关系拓展方案,最终结果是进一步密切大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能够帮助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重大不同。

第一,关于时代背景。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提出在后冷战时代,和平和发展是此时的世界潮流。马歇尔计划推出时二战刚刚结束,世界即将经历半个世纪的两极对峙冷战时期。

第二,关于推出时机。中国地区经济合作战略发生于是各国均想更好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正常阶段。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适逢欧洲国家经历二战,国民经济近乎崩溃,人民生活极度匮乏,美国利用了战争结束时机推行了马歇尔计划。

第三,关于政策意图。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旨在帮助实现地区共同繁荣,构建中国和周边的利益共同体,不排除特定对象,没有优先盟国。美国用马歇尔计划以密切与盟国的经济联系,遏制和孤立苏联的重要经济手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第四,关于政策形式。中国一带一路是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政策,包括贸易、产业、能源和金融,希望中国和相关国家共同开发,互利共赢。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以美国单边援助为主,尤其是军事援助,带有明显的安全属性。

第五,关于货币使用。中国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主要货币载体,现阶段仍然是美元,而不是本国的人民币。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使用的货币均为美元,而不是他国货币。

第六,关于发展方向。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是非机制化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不会和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形成任何形式的经济联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实施一年时候就成立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西方曲解中国外交政策的新路数

中国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确实与美国马歇尔计划有上述本质不同,不是对冷战初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复制翻版,因此不能简单替换。更为重要的是,以小见大,这还关系到长期存在的,如何解读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命名,和中国外交的软实力等重大问题。

面对中国不断崛起,部分西方主流媒体不再重弹唱衰老调,而是出现了按照自身意图,从西方的政治思维和历史经验来曲解中国外交政策的新路数。比如,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热炒一阵的1914和2014对比,通过反思一战爆发百年来影射中国当前之崛起,变相给中国戴上“秩序挑战者”、潜在“战争发起者”的帽子,事实上抹黑中国的形象,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论却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部分西方媒体还试图抢夺中国外交政策命名权。例如,中国政府希望和美国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部分西方媒体就是不愿意完整介绍引用中国原版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术语,鲜有正面介绍这一政策倡议,而是惯常以“大国新关系”(New Great Power Relations),在西方人眼里成了带有对抗性质,无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种关系。甚至还用美国曾经提出的两国集团(G2)等名词来代替,以此削弱中国对重大外交政策的命名权,以及中国和平崛起外交政策的努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中国自己的重大外交政策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都不能用自己的原始语言向外界传递,而被某些媒体借助西方词汇来对外推广的时候,这就导致了中国外交软实力的丧失,增加中国外交推进的困难。

政策解释权一旦长期被西方媒体掌握,政策受众将按照西方术语来理解中国政策,更何况,这些西方词汇可能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历史背景,和中国推行政策的意图、方式并不一样,其中暗含的典故不符合、甚至歪曲了中国的真实意图。国内部分媒体也不明就里的甘当西方话语传声筒,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曲解中国真实外交政策的帮凶。

因此,对于把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用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替代的称呼,应该非常慎重。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当下,如果外国民众,乃至中国民众还用近70年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理解中国政府的重要地区经济战略,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不自信,更是一种软实力的自我丧失。

中国政策中国命名

中国政策,中国定义。中国要牢牢把握政策宣传的真实性和主导权,就要从诸如“一带一路”这样的重大政策战略的解释权开始。

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战略就是“一带一路”,对外宣传时可以直接称呼为“Yidai,yilu”,而不是什么中国版“MarshallPlan”。

不用担心其他国家对于“Yidai,yilu”这样的中文政策用语产生费解。在发音上,“Yidai,yilu”简单,干脆,不存在拗口、难学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外国民众、学者和政府如果需要真实了解类似“一带一路”这样对本国经济和地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政策,就一定想知道、而且也能够知道“Yidai,yilu”的真正含义。

(《环球视野》摘自观察者网)

奥巴马先生 愿你一路走好

张志坤

奥巴马完成访问离开中国了,做为美国总统访华,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以后什么时候再来,再来的前总统会有怎样的际遇,对于这些事情,国事繁冗的奥巴马可能不遐多想,但当他此次离开中国的那一刻,感慨一定油然而生——这是一个他倾注了很多心血的地方,然而一切又都是那么遥不可及……

这样的感觉对奥巴马而言可能相当特殊,以前别的美国总统未必如此。因为奥巴马不同,在奥巴马时代,对华战略已经上升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问题,一切所谓“战略重心转移”,“重返亚太”,“战略再平衡”等,都是围绕中国而展开的,应该说,摊子铺得很大,口号叫的很响,决心昭示明确,各种形式的举措涵盖方方面面。经过五六年时间的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时至今日,到头来还得同中国拉关系、套近乎,这难道不是既使人唏嘘又让人倍感滑稽的一件事情吗?

事实上,站在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看,美国的对华战略基本上已经搞砸了。证据有三:

其一,中美关系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思路走。什么“负责任大国”、“利益攸关方”、“中美国”,G2之类,中国都不感冒,中美关系现在反倒有点被中国牵着走了,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现在冠冕堂皇地说中美应该“不冲突、不对抗”,听到这样的话,奥巴马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大概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其二,中国也没有发生美国所期望的变化。塑造中国使之成为美国心目中的中国,成为美国所需要的中国,一直都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最高目标,从各方面促进中国发生这样的变化,多年来美国及西方世界可谓费尽心机。但现在看来,对此,中国不是渐行渐近而是渐行渐远,令人倍感灰心。如今的中国不但军事上准备着同美国的战争,而且经济上、政治上也正在同美国掰手腕、争高低。此次APEC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三,如果仅仅这样也还罢了,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华排兵布阵这么多年,现在反倒是中国处在更加有利的位置上了。现如今的美国要应付中东的ISIS战争,要应付乌克兰的危机,还要赢得同普京俄罗斯的较量,战略负担已经空前沉重,而这个时候,一个可怕的中俄联盟的阴影又愈加浓重,谁知道中国人到底在打怎样的算盘?假如中俄真的结成战略同盟,这不啻是整个西方的噩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失败,而西方此前赢得冷战胜利所获得的一切胜利成果都显得微不足道,都将前功尽失。

但是,对美国来说,现在又能怎么办呢?

美国已经无法在战略上踩刹车了。“重返亚太”还得紧锣密鼓的进行,因为美国的军舰飞机正在开往亚太的路上,正准备在中国周边部署;打造亚太版的北约还得接着干,因为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已经被发动了起来,不能半途而废;挖中国墙角、在中国下腹部打进楔子的战略围堵行动还得加大力度,为此还必须推动美越、美缅关系向纵深发展,还必须鼓励支持印度,为它撑腰打气,这一切都得继续,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战略舆论已经被广泛动员了起来,“中国威胁”已经被炒作得如此厉害,如果再试图去泼冷水,就有政治上自杀的巨大危险。在国内政治上处于不利境地的奥巴马可不敢做这样的尝试。

这样一来,奥巴马就只剩下对中国做表面文章一途了,包括:

第一,缓和一些冲突热点,为救急的权宜之计。比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南海岛屿争端可能也将接着冷却下来。

第二,领导人秀亲密,无话不谈。极力拉住中国,尤其是拉动中国那些用西方精神哺育起来精英,相信他们会为此大造舆论的。

第三,谎话连篇地拉关系,套近乎,用华丽的辞藻装点粉饰严峻的现实,好像美国的“空海一体战”不曾有过,又好像今后美国的侦察机不侦查中国似的。

要问,这等多篇华章对未来一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说,这看起来的确很热闹很喧嚣,但喧嚣过后是空虚。平静下来后,奥巴马一定会想想任期的今后两年还能在对华关系上做点什么,还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就现在的情形而言,他的对华战略业绩实在暗淡无光,如果现在就盘点奥巴马时代的战略遗产,着实有点寒酸,包括对华关系在内,奥巴马与其说有什么战略遗产,还不如说留下了一大堆战略包袱,有些还相当沉重,比如危险的中俄战略联盟,奥巴马此次来华,能从中国领导人那里得到令人安心的答案或许诺吗?

相信坐在飞机上离开中国的奥巴马一定会为此发呆发愣,心中空荡荡地嗒然若失。

但是,奥巴马毕竟还是到中国来访问的客人,为着礼貌起见,还是应该和人家道一声“拜拜”,并祝奥巴马总统一路走好!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79期,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