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正在消失的印度唐人街

17/10/14

作者/来源: 上海观察 http://www.jfdaily.coml

去年中国有17.5万人次来印度旅游,但是印度国内的华裔人口却几近减少殆尽。而在一个世纪前,印度大约有10万华人。

印度第一大城市加尔各答的路边小吃里,不一定会有肉馅水饺。可是在蒂勒提巴扎(Tiretti bazaar),这个快被遗忘的老唐人街一角,这可是一道招牌菜。一位摊主俞翟(音译)说,他的父母从前是农民,日本侵华的时候从广州逃难过来。旁边一位老婆婆张南玉(音译)接着说,自她记事起,就一直在这里卖肉糜鲜虾粽。

每天早晨,许多在印华人——有牙医、木匠、餐厅老板——纷纷围坐在一起吃饭闲聊。他们说,一起吃饭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家店的粥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来这里开店。而年轻一辈的华人纷纷移民去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他们的父母也纷纷一同前往。

一位华裔大厨乔治·凌告诉我们,当他的父亲在20世纪初刚来印度加尔各答时,华人的地位“和国王一样”。华人移民自18世纪末开始涌入印度,建起了第一座制糖厂。

随后,英国人来了,他们掌控着印度对中国输出的鸦片,茶叶贸易以及对中国大量兜售银器。他们把来自中国的木工和茶农带回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其中大部分都是广东人。一个世纪以前,印度大约有10万华人。加尔各答的唐人街以大红灯笼、中国菜和大烟馆而闻名遐迩。

当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之后,情势急转而下。特别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之后,印度人对华人的态度不再友善。在加尔各答,许多华人开办的制革厂也纷纷被强制迁出城市。而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由于经营不善,经济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极尽萎缩,拖累唐人街发展。

根据粗略统计,如今,印度还有约4000多华裔后代,其中有一半人生活在加尔各答的唐人街。”每个人都想走“,凌先生说。的确,由于密切的双边贸易往来,有许多中国人来到印度,在2013年带来660亿美元的资金。去年一年也有175000人次来印度旅游(也包括一些小规模贸易)。但是印度国内的华裔人口却几近减少殆尽。

现在,一项意图修复加尔各答现存华人建筑的方案正在推行,有一部分目的是希望华人能留下。跨过一条死狗,穿过唐人街的小巷子来到市场背后,仅存的辉煌印入眼帘:一座庭院洁净的寺庙,一条雕工精致、油漆考究的龙舟,一个麻将馆,还有从前的大烟馆改成的丧葬屋。

那里还有一家全印度最有名的中餐馆“南京”,1924年开业。据说周恩来先生曾在上世纪50年代访问印度时在那里用过餐。今天,这家红砖墙的餐馆前,不断有蒸汽从门口垃圾堆上升起。

受到新加坡唐人街复苏的启发,印度国家艺术文化遗产基金会(Intach)也想要整顿这块区域,还有很多人也跃跃欲试。中式节日和卫生的食品店极能招揽游客赚取利润。重建新中国城的提议大约将花费25亿卢比(约合4100万美元)。但是,成功的经营离不开更为广泛的城市复苏,而加尔各答比大部分印度大城市都更为混乱,并且经济困难。

这里也有一些小范围成功的经验。那是一家制酱料的家庭经营工厂。华人老板说当地消费者非常喜爱东方的食物,生意好到让他们不惜去年从加拿大返回印度,扩大经营规模。

为了让配方迎合印度口味,老板也适当地增加了咸度和香料,于是,”孟加拉中华风味“很快成为经典口味。可见,如果华人想要在印度继续站稳脚跟,他们必须要做出改变,带一些印度风味。

本文摘自《经济学人》 俞海韵编译

---

分类题材: 亚洲政经_gpasia南洋华社_nychinese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