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蚁论 2014年9月11日 上午 10点00分
庄迪澎
直言不讳:自八月迄今,纳吉政府展开了一连串的法律镇压行动,清算的对象从民联三党的国州议员到学者、记者、社运分子、宗教司乃至一介网民,而荒谬的是,一些提控对象竟然是因为两三年前发表的言论而被追究刑责。
其实,单从总检察署追究陈年旧事此一现象,就足以说明纳吉政府这一系列以法治人的行动毫无正当性可言。例如,前民联霹雳州务大臣莫哈末尼查被控于2012年4月23日在怡保的演讲触犯《1948年煽动法令》、宗教司旺吉旺胡欣也是被控于2012年11月5日在面书侮辱苏丹,触犯《煽动法令》;这些两年前的言论,业已证明没有产生煽动效应及造成社会动荡不安,而政府事过境迁方追究刑责,除了是政治行动和选择性检控之外,哪有正当性可言?
另一事态演变,也再次证明这一波的检举行动完全不必要。9月9日,总检察长阿都干尼宣布总检察署将重新检讨最近的一些《煽动法令》案件,包括马大法学院副教授阿兹米沙隆的案子。总检察长的言论,恰恰是在告诉国人,总检察署的提控行动不是法律专业的决定,因为假使是法律专业的决定,理应在衡量各方因素,包括检控行动之必要性、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及检控行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果等之后,认定必要,再采取行动,而不是采取行动之后,再做所谓的检讨。
不论纳吉政府此次法律镇压行动的真正动机为何,这都是一场浪掷检警资源、滥用司法程序的行动。而且,社会要因为纳吉的疯狂行动而付出的代价,并不只限于检警资源的浪掷,还包括在民众群中甚至学界制造不敢说话的寒蝉效应。当法学院副教授评论宪政课题都会因言获罪,怕事者只会更怕事,那些以“中立”来伪装立场缺席的人也会更加保守,而一些学界中人则会选择继续自绝于社会。
不过,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马大超过五百名师生日前游行抗议阿兹米沙隆被控,乃其中一例。假使纳吉这一系列镇压异议分子的行动是要取悦马哈迪,或是要杀鸡儆猴,警惕党内其他势力别轻举妄动,纳吉最终可能里外不是人,既镇不住党内蠢蠢欲动的派系,也压不了沸腾的社会舆论。若非舆论压力,总检察长岂会出面说明将检讨阿兹米沙隆等人的案件?
而且,讽刺的是,民联因撤换雪兰莪州务大臣一事而备受不少中间选民甚至是支持者的批评;然而,在雪州大臣风波尚未平息之前,纳吉政府的法律镇压行动似乎却又“救”了民联,把人们的焦点和不满转移到国阵的暴政。纳吉政府应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庄迪澎长期观察及评论本国媒体业、新闻自由与政治变迁,他认为推广传播学教育和媒体识读是新闻自由运动的重要工作,而且只要发言的自由意志仍在,知识分子的声音禁不了。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207#sthash.ZDwwl0Xk.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