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论坛》2014/7/9 星洲日报/星‧观点
內阁上週三指示第二教长依德利斯朱索与首相署部长魏家祥磋商寻找解决调派教师风波的最佳方案,至今已过了一个星期,但仍未传出任何有突破性发展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前天,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与全国华校督学会面时,则再次重申了教育部把准教师们调派到技职学校及全寄宿中学的做法完全符合该部的制度,也符合《2013-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的方向。这一事態的发展不禁令人担心,有关调派是否已成定局,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如果结局確实如此,那无疑令人非常遗憾和失望,因为这绝对不是受影响的准教师们所愿看到的结果,也不是所有真正关心我国教育发展的人所愿看到的结果。
据报道,叶娟呈在与全国华校督学的会面中,除了索取师资標签的资料之外,也要求督学呈上目前全国各地中学母语班的数据。我们希望,这些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能让她看清全国国民型中学和国中仍然严重缺乏华文母语班的真相,並马上採取纠正行动,把136名被错误调派的准教师都安排到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教导华文。
根据教育部长官们较早时的说法,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国民型中学及国中的华文母语班並不缺乏老师。但这显然不是事实。根据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所掌握的资料,单是国民型中学,目前全国就仍缺乏161名华文教师;而来自国中的非正式统计也显示,全国国中华文母语目前也缺乏一百多位华文教师。这证明,教育部的“不缺华文教师”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说法。
为甚么教育部的数据和我们各方所掌握的数据,落差竟是如此之大?根据瞭解,原因是全国有一千多名“原华文老师”已经被调去转教其他科目,但在教育部的资料中,他们却仍被“標签”为“华文老师”。
如今,叶娟呈已经向全国督学索取了有关的最新资料和数据,她有责任根据这些最新最正確的资料和数据,向教育总监甚至教育部长证明,教育部“错误標签”华文老师”的问题確实存在,並从而向他们证明,教育部的“不乏华文老师”的数据是不及时的,也是错误的。既然资料和数据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教育部就应拨乱反正,重新检討上述准教师的调派安排,儘快把他们派到他们原本应该去的学校,即国民型中学或者国民中学。
把中学华文教师调派去技职学校或全寄宿学校教导“对外汉语”,就有如把被培训为飞行员的准飞机师调去驾驶巴士或者德士一样,是极不专业、不公正、不合理,且浪费资源的做法。师大中文系既是为培训中学华文师资而设,其毕业生就理应被派往中学的华文母语班任教;否则,师大中文系已失去了它开办的意义。教育必须回归教育,专业必须回归专业,这无关政治,也无关种族,而是攸关全民、不可妥协的教育原则!(星洲日报/星‧观点)
评叶娟呈
《赤道论坛》2014-07-08星洲日报‧花城內外
我把不諳华文的华人分为两类,一种是不諳华文却稍微听懂华语的人;另一种是不諳华文又听不懂华语的人,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就属于后一类型。
叶娟呈是托马华不入阁之福,被首相选中把其中一个传统分配给马华的副教长职,委任给这名来自东马的华裔女国会议员。
但是,首相事前也许没有考虑到叶娟呈的教育背景,是一位对华文一窍不通,既不諳华文、也听不懂华社所通用华语的女政客。
结果,把华教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给搞砸了,把华教人士气得顿足。
马华议员出任副教长,多属中、英、国三语兼通的专才,董教总袞袞诸公每逢面对教育当局对华教提出种种不利的决策或措施,首先必將矛头指向马华的副教长。
也许因为爭论在报章上屡屡不绝,造成董教总的领导人物,成为普罗大眾眼中的华教斗士,个人气势之高,妇孺皆知。
可是,这种爭论自叶娟呈出任副教长后,在报章上已少见了,让华社以为叶娟呈这位娘子果真有办法,华教所面对的种种课题,已被这名曾被选为模范校长,一切置国家至上,国民教育至上的超级公务员所一一摆平。
事实上,当最近因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136为中文组学员,被调派至技术中学及全寄宿中学,以及国民型中学短缺华文教师的事件揭开后,大家才警觉叶娟呈窝囊的一面。
对她展开批判的声音,此起彼落。华教团体对她的不满,也形同怒涛般汹涌而来。
教总主席王超群披露他致函叶娟呈却如石沉大海,未得回音;直辖区马华更抨击她虽为专业的教育人士,对师资的调派却无法以专业知识和角度处理。
於是乎,要求撤换叶娟呈的声音,首先由吉打、新山等地的董联会率先发出,久不出声的董总主席叶新田,这时候也站出来讲话了。
最喜欢批判马华教育政策的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反而沉寂无言。也许是受到上月举行的董教总联席会议,他在独中工委会选举中竞告落败,让这位名字经常见报的华教捍卫者,不好意思再说话吧。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他是叶娟呈的“护卫者”。
今年2月13日,他便向报界为叶女士辩白。他要求直辖区马华的教育主任不宜对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太过责怪叶娟呈,并认为此举对她不公平。邹寿汉还说,要怪就怪马华。
叶娟呈、叶新田与邹寿汉都是客家人,大家都是“自家人”,因此,邹寿汉还替叶女士打圆场,他说:“叶娟呈不諳华语就否定她的论调,确有商权的必要,至少她还会讲客家话,还可以方言沟通。”
有同乡如斯,叶女士亦足可告慰矣。(星洲日报‧花城‧花城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