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3-11-06 07:47
在民主社会里,每一场选举都有它一定的影响与意义,但作为我国505大选後的第二场补选的吉打双溪里茂补选,却好像缺少了很多对抗的元素,激不起火花迸发的激情,选举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在这场补选中,伊党的悲情牌奏效,捍卫住前大臣阿兹然病逝後留下的议席;国阵虽然输了,但聊以自慰的是已成功把伊党的多数票却从原本的2千774张减少到1千零84张,即锐减了足足1千690票。
伊党的多数票减少,相信是出於两大因素,一是很多年轻选民没有回乡投票,以致投票率从89%减至85.5%;二是华裔选票明显回流国阵,投给国阵的华裔选票,估计高达70%。
华裔选票回流国阵,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察点。一般的看法是,由於这只是一场州补选,对州政权和国内的政治大格局都没有甚么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求稳定便成了该区华裔选民的主调。
无可否认,高达225万令吉的华校拨款多少起了效应,让双溪里茂区很多老一辈的华裔选民“回心转意”,投下“感恩”的一票。但华裔选民毕竟只有区区1千837票,因此即使70%的华裔选票情归国阵,也无法扭转大局。
至於马来选民的投票取向,根据初步的分析,补选和大选并无太大的差别,巫统和伊党在马来社会依旧维持著後者略胜一个马鼻的格局。公正党和行动党基本上对马来选民起不了多大影响,尤其是行动党,仍然暴露了它难以跨越种族争取选票的最大弱点,影响力依旧只局限在华裔选民群。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70%把票投给国阵的华裔选民,并不等同他们已经选择原谅曾经发表“州政府不会理会华校的要求”的州务大臣慕克力,他们只是对国阵给予华校拨款表示认同,慕克力最多只是沾了光而已。事实上,刚在巫统副主席激战中败选的慕克力无法藉这场补选挽回他在党内的声势,不能不说是他在政治博奕中的又一挫折。
无论如何,双溪里茂不是一个混合选区,该区马来选民比率高达93%,华裔选民只有区区1千837名,因此很难以此衡量全国华裔未来的政治取向,就此断定华裔选民将回流国阵,更是言之过早。但这场补选也让人从中看出一点:华裔选民未必完全遗弃国阵。这或是民联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讯息。
【相关新闻请点大事件:吉打双溪里茂补选】
(星洲日报/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