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抹掉的,不是壁画,是罪案!

《星洲日报》2013-11-13 07:41

同一画家的壁画,际遇却截然不同。

槟城的“姐弟共骑”,入选了英国《卫报》全球15大最佳壁画榜,不只让来自立陶宛的该画作者尔纳斯声名大噪,也大大提升了槟城的名气。

325x215.2013.11.13.guandian1113.jpg新山的“转角遇到匪”,却引来了争议,网民和市民同声赞好,誉为写实创意之作;官方则斥它破坏形象,并下令除之为快,让新山成了国际笑柄。

过去几个月来,新山老城区的建筑物墙上,出现了不少有碍观瞻的涂鸦,近在咫尺的市政局一直都视若无睹,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如今却为了一幅“转角遇到匪”的壁画而大惊失色,由市长亲自下达消除令,难怪引致市民一片哗然,讥之为大惊小怪的荒谬举动,也当之为小题大作的茶余笑谈。

“转角遇到匪”是立陶宛画家尔纳斯的杰作,他说,他在新山期间,每当问起当地人,“除了乐高园,新山还有甚么值得游览的地方”时,当地人总是回答:“有的,但是你要小心……”。正是这个“温馨提醒”,触发了他创作此画的灵感。

尔纳斯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触及新山人心头最痛之处的同时,也令官老爷陷於“无地自容”的尴尬之境,所以新山市长才会迫不及待地下令清除这幅壁画,即连另外2幅没有引起争议的壁画,也可能和老城区那些不堪入目的涂鸦一样,难逃“劫数”,无一幸免。

艺术不就该反映现实吗?“转角遇到匪”不过是揭开了新山早已广为人知的一个烂疮疤,你可以说它是个“温馨提醒”,也可以说它是个柔性嘲讽。但它真的杀伤力那么大,如主管柔州旅游、贸易及消费委员会的郑修强行政议员和新山市长依斯迈卡林所言,破坏了新山的形象,令外国游客却步吗?

每个城市都有她美丽与哀愁,如果说新山有甚么坏形象的话,那一定是因为罪案毁了她的美丽,并给这个城市平添了刻骨的哀愁。劫案,是新山人心中长久的痛;小心,则是新山人给外地来客的一声叮咛。“转角遇到匪”之所以如此轻易俘掳人心,原因也在於此。

市长一声令下,固然可以抹掉“转角遇到匪”这幅壁画,但却无法抹掉新山人的忧愁,也无法抹去“转角遇到匪”所传达给人们的“温馨提醒”和永久记忆。

立陶宛画家说得真好:“艺术并不会破坏一个城市的形象,但罪案会。”

所以,该抹掉的,不是“转角遇到匪”这幅壁画,而是令新山“身败名裂”的罪案!

(星洲日报/星•观点)

陈宝卿:匪踪处处,还想粉饰太平?

《星洲日报》2013-11-13 08:58

立陶宛画家尔纳斯在槟城古迹区的一面墙,绘下“姐弟共骑”壁画,一夜间爆红,不仅引来无数游客为槟州旅游业带来额外收入,“姐弟共骑”壁画更被英国《卫报》列为全球15大最佳壁画之一。

尔纳斯在新山百合花园绘下的“转角遇到匪”壁画,却被市政府视为有损新山形象;市长依斯迈卡林下令清除,招来维护壁画民众的群起抗议声浪。

同样是壁画,一北一南,何以待遇如此悬殊?

槟城将“姐弟共骑”当作现实艺术,新山却把“转角遇到匪”视为是对现实的嘲讽。

市长认为它“破坏新山形象”,又将另外两幅无关“新山形象”的壁画,当作毁坏公物的“涂鸦行为”,派人一并清除。

这件事,表面看似茶杯里的风波,往深层一探,却可看出官员在行政管理方面保守与迂腐的态度,以及市民对周遭环境匪踪处处的惶恐与忧虑。

尔纳斯创作“转角遇到匪”的灵感,就是来自新山人不断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不安。

新山市长为何不能以积极的眼光、务实的态度看待这幅壁画,把它当作是给市民的一种警惕,给匪徒的一种警告?

小姐、大婶甚至大叔们,经过後巷看到壁画,自然会把皮包荷包抱紧一点,眼观四方动作机警一点,更重要的是,可提醒警务人员勤快一点,让匪徒没机会下手。

它的防匪功效,总强过让新山市议会花大钱四处张贴“提防攫夺”、“小心劫匪”、“力拼治安”的抽象海报。

文学家可说真话,艺术家亦可反映真相。新山治安若真的好,不必劳烦市长下令,新山人民早已感觉受辱,主动毁损壁画。

但新山治安败坏,已至人人自危地步,市长还要狡辩艺术家破坏新山形象,掩耳盗铃的思维,岂能解除新山人的隐忧?

市长以为,只要将“转角遇到匪”壁画刷上白漆,盖掉那个可爱小女孩,涂掉躲在墙角那个手握利刃的匪徒,盗匪就会消声匿迹、治安大好、新山的形象就健康完美了吗?

尔纳斯说:“艺术并不会破坏一个城市的形象,但是,罪案会。”

这个道理十分简单,艺术家明白,小市民更明白,但是,市长却不明白。

市长只想唤人弄来白漆,把墙壁粉刷一番,管它是破坏“城市形象”还是不法的“涂鸦行为”,眼不见为净。

匪踪处处,市长还想“粉饰太平”,看来新山人唯有继续过著惶恐不安的日子。

(星洲日报/笔下真情•作者:陈宝卿•《星洲日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