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丁賢:魯斯旦和馬來民族的未來

魯斯旦沙尼(Rustam Sani)猝然離世的消息,或許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不過像他這樣的人物,以及他所信仰的價值,應該讓更多大馬人認識。

他是個學者、社會運動人士,也曾經參政,擔任過人民黨的署理主席。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反殖先鋒,馬來左派領袖,阿末布斯達曼。

他更貼切的身份,對我而言,

應當是一個開明、進步的知識份子。

在保守、封建、種族氛圍濃郁的70、80年代,馬來社會知識界,若不是巫統的馬前卒當道,就是回教黨的急先鋒掛帥。

一邊是種族主義的進行曲,另一邊是宗教主義的聖歌;兩邊不時來個奏鳴,社會群眾聞而起舞。

兩邊壟斷,雙面夾擊,就沒有剩下多大的空間。

魯斯旦沙尼這種不走種族路線,不鼓吹宗教神權的知識份子,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但是,這個夾縫,提供了社會急需的透氣口。

我並不熟悉魯斯旦沙尼本人,但是20年前開始,透過他的演講,以及他發表的文章,才讓我瞭解,原來馬來社會並非只有巫統和回教黨,而也有非種族、認同民主正義,以及關懷弱勢和少數族群的聲音。

當然,這種聲音,在當時不是主流,相反的,在知識界和政治界,屬於少數,而且也相當微薄。

從阿末波斯達曼、魯斯旦沙尼、賽胡先阿里,一脈相傳,留下香火。

如今,有法立諾、馬立英迪斯、再娜安華等人繼承,守住一盞孤燈。

隨著政治壟斷局面已經打破,思想界的封閉,也可能逐漸開放;魯斯旦沙尼留下的精神,或許會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當然,這需要時間。

魯斯旦沙尼沒有見證這一刻,不過,相信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當然,在他臨終之前,他還會聽到一些刺耳的聲音,譬如“馬來人失去主導權 ”、“非馬來人不應爭取公平地位”、“馬來人面臨威脅”等等雜音。

當然,他會覺得可笑,嗤之以鼻。

馬來人的覺醒,馬來人的多元化,馬來人的進步,帶動了政治改變;馬來人,應該比歷史的任何時候,更加有信心,也更有安全感。

那些感受威脅,擔心分裂的人士,其實是擔心失去過去的資源和利益。

馬來人解開心結,打開心胸,誠心的接納友族,以及接受世界,才是前途之所在。

魯斯旦沙尼早已看到了這點,願他走好。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鄭丁賢‧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