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林瑞源‧補貼式經濟模式難以維繫

《星洲日报》2014-06-07 11:35

大馬的政治和經濟好像“孿生兄弟”、相互影響,政治陷困,經濟也不例外。

儘管今年首季經濟成長6.2%,卻無法掩飾經濟轉型遭遇了困難。

政府準備在今年9月過後實施新的購買津貼燃油機制,引起民間和業界的不安,這突顯了各領域在過去數十年來過於依賴政府的津貼和援助。

政府用石油收益來補貼人民、工商界,扭曲了市場機制,這讓業界可以壓低薪金,民眾在低生活費情況下,還是可以過日子。

不過,現在政府為了削減赤字、降低債務,只有合理化津貼,這造成物價上揚、生產成本提高。

若政府拿走津貼,競爭力不強的工商界將面對重挫。

而未來1年是經濟轉型,邁入高收入國的關鍵時期,政府在今年實施最低薪金制,就是要實現高收入目標,同時讓人們有能力承受減津貼的衝擊。

根據計劃,政府將在今年持續調低津貼,明年4月落實消費稅,若民眾和業界無法消化這一波接一波的壓力,物價上漲又打擊出口,將拖累經濟,那麼政府可能會暫緩減津和徵稅,這就會影響經濟的轉型。薪金無法逐步調漲,國家也就不可能成為高收入國。

在去年9月油價上漲20仙,及今年初電費上漲15%後,隨之而來的是通貨膨脹、消費力下跌,衝擊各行各業,上市公司公佈的首季業績也欠佳。

原本經濟學家預測政府會在今年6月再削減津貼、調漲油價20仙,以讓赤字降至3.5%,但是看來國陣在政治考量下(6月初達雅族歡慶達雅節,6月尾是齋戒月,7月底是開齋節),因此政府極可能不會在本月削減津貼,反而是傾向於推行“符合資格才能享有津貼”的新機制。

然而令人懷疑的是,新機制能否遏止走私,而讓政府每年節省98億令吉。

其實,RON95的市價與津貼售價有近73仙的差距,而津貼柴油則相差77仙,是利誘上至官員,下至販夫走卒走私燃油的原因,並衍生了黑市經濟。

反貪污委員會副主席蘇克里日前就坦言走私柴油案件從2010年起有增無減,並揭露,有許多執法官員涉及走私柴油,甚至有官員猖狂到購買羅里來走私;反貪會近期逮捕一名官員,並從其銀行戶頭充公150萬令吉。

反貪會曾經逮捕一名走私柴油者,對方竟提出7萬令吉的賄賂金。如果不是利潤驚人,走私者能夠拿出7萬令吉的賄賂嗎?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新機制多麼完善,利之所在,走私者都會找到漏洞。

在經濟學上,原本津貼和援助是不對的,但是在大馬補貼式經濟模式下,再加上政治的推波助瀾,錯的已經變成理所當然,是非變得混淆不清。

舉個例子,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3月份發出“朋黨資本主義指數”(crony-capitalismindex),大馬在23個國家當中高居第3,反映我國依靠政治關係致富的問題相當嚴重,但是沒有多少人視之為羞恥的事。

楊忠禮機構集團董事經理楊肅斌日前在首相署表現管理和履行單位(PEMANDU)舉辦的論壇回答聽眾提問時觸及朋黨資本主義,就受到《馬來西亞前鋒報》的抨擊。

這讓人不禁聯想起在1998年巫統代表大會,馬哈迪在大會上公佈私營化政策下的受惠者名單,以駁斥阿末扎希提出的“朋黨論”。

朋黨資本主義和津貼、保護政策一樣會弱化大馬企業的創新能力,讓相關人士變得懶惰,但是因為政治因素,這類事情逐漸變得敏感,不可以受到批評。

如果我們要走得更遠,就應該停止現有的經濟模式;津貼不可能長久,只有實力才是長遠的生存條件。

(星洲日報/風起波生‧作者:林瑞源‧《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