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失焦的教育大蓝图

《星洲日报》2012-10-08 09:08

《教育发展大蓝图》应该为高收入国目标奠下基础,但是它却忽略了素质教育,也缺乏开放的精神。

马华、华团与华教组织在大蓝图研讨会上达成30项共识,包括坚决反对华小四至六年级采用国小国文科课程纲要、要求保留预备班、把华小及淡小纳入国家教育主流,以及删除“华小、淡小的多元化教育不利於国民团结"的论点。

教育界人士几十年来都在争议同样的问题、反对单元教育政策,这显示国家教育还走不出现有的框框。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2至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4个国家当中,大马的排名已从21名跌至25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日前公布的2012/2013年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没有一所马来西亚大学挤入前200大。

这些报告反映教育出现了问题,以致年轻人的能力不足,我们常听说大马年轻人在海外唱歌得奖,却鲜少听闻他们得到学术成就奖,这两年马哈迪科学奖的得主也是外国人。

大专培育的学生不符合工商界的要求,为了协助失业的大学生,首相纳吉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成立2亿令吉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队基金,以推行再培训计划。此外,政府也拨款5千万令吉培训3千200名印裔学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应试教育最终将被淘汰,由素质教育取而代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

欧美等先进国藉由素质教育,激发年轻人的创意;要确保国家经济成功转型,关键在於研发和创新,大马没有研发,就注定是第三世界国家。

既然教育体系出现漏洞,就应该纠正,但是教育大蓝图还是持续老路线,强调语文教育、识字、阅读和数学,没有充份利用多元教育的优势。

如果华小上570分钟国文课,将蚕食华文及其他科目的上课时间,这引发无谓的争议。著重语文教学是一种语文能够团结人民的迷信,也是种族主义的折射;语文能力不代表个人能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教育也走向“精英主义",比如根据小六评估考试和大马教育文凭成绩,颁发“优秀学校"奖,奖励校长及教师。与此同时,又在大蓝图推行“大跃进"概念,希望在13年内,把学生处於最低的第三等级,提升至第一等级,忽略了教育工作的循序渐进。

教育大蓝图已经失去焦点,长久下去,国家教育恐将原地踏步。

【热点新闻: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