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我们自己的语言

《新加坡文献馆》09/09/12

•作者/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网志 (2-2-2012)•

最近读李光耀的My Lifelong Challenge: Singapore’s Bilingual Journey,让我百感交集。据李氏指,新加坡自1956年推行双语政策,至1965年独立后改行「英文为主、中文为副」的新政,目的是让当时人口不到三百万,华人佔百分之七十的小岛国得以「存活」。当时李氏力排众议,倡导英语为教学主流,一方面令新加坡的经贸、文化、科技与世界接轨;但另一方面却令新加坡新一代习用英语,即使属于华裔人士,也要「弃用」中文。以华文教学的南洋大学因而大受影响,令许多华侨大为不满,至今仍未能释怀。三十年后,李氏却开始鼓励当地华人学汉字和说「普通话」。身为客家人的他,更身体力行,努力学习「普通话」。李氏在书末再三强调,一个国家的语文政策是一条重要而漫长的道路,需要有弹性地根据社会变迁不时作出调整。今天李光耀意识到双语的重要性,甚至将他新书的收益所得,捐助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基金,加强学前儿童的中文教育,令他们可以中英兼善。

观乎我们中文大学,沿用两文三语政策(即中英文并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并行)已逾四十载,其制定旨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扩阔学生视野。时至今日,两文三语已是潮流所趋,但在四十多年前社会还是重英轻中,中大创校先贤可说是高瞻远瞩。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和西方主导的高等教育排名的出现,英语成为评核的主要媒介,非英语出版的研究和教育论文因而遭到不公平对待,例如大部分的中文期刊因没有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和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以致作者发表的中文论文往往得不到适当的重视和认可,科技医疗等学科大概争论不大,但是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或文学的学者,如果也要被迫投稿英语期刊,才能得到学界认同,那就不可思议了。难怪张五常教授在2012年1月3日《信报》上发表〈歧视自己的悲哀〉一文,直指香港受到重英语轻中文的影响,导致现在「不是老外歧视你,是你歧视自己。老外歧视你是他们的无知,你歧视自己则是崇洋媚外。」

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世界舞台,中文的地位不容忽视。很多人相信,中、英语将于本世纪中期平分天下,甚至有许多外国父母已把孩子送来亚洲学习中文,隐隐然成为趋势。与此同时,语文政策不仅是教学和研究问题,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分认同、文化传承,以及知识在社会的普及传播。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承载了我们许多的文化、历史和价值。既然如此,好好珍惜保育属于我们的汉语,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中英兼擅,让教师的研究成果以文章的质量而非书写语言作为评核标准,就是中文大学这样一所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的大学应走的路向。

学好英文和其他外语,并非崇洋,而是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和认识其他文化,并在全球化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学好中文,更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本份和责任。我希望能鼓励老师着重质素,尤其是在与中国文化有密切关係的学科,不囿于发表语言而写出最好的文章。我们更希望与香港各大专院校携手努力,带起一个同时重视中文与英文的风气;并带动两岸三地,重新对中文学术发展的重视。长远来说,我们希望下一代的中文与英文能力同样高。让我们一起珍惜、重视我们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