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寿汉:董总若支持国中体制後果严重•“将改变60独中课本教学”

《星洲日报》2012-08-11 19:02

292x300.2012.08.11.hg120811a03.jpg 颜振辉(左起)、黄煌輝、刘广平和李子松联合主持“2012年第廿九届全国华文独中数理学识比赛”考题开封仪式。(图:星洲日报)

 

292x300.2012.08.11.hg120811a05.jpg 108位獨中生赴循人中學禮堂的考場參加“2012年第二十九屆全國華文獨中數理學識比賽”。(圖:星洲日報)

 

(吉隆坡11日讯)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说,假设关丹中华中学这所学校,是一所国民中学的体制,而董总加以支持的话,董总就要承担一个非常严重的後果,即未来可能演变成现有60所独中的课本、课程也产生变化。

“人们勿忘记历史,1955年锺灵中学成了第一所改制中学,1957年芙振华华文中学第二所改制,下来的1961年教育法令出炉时,更强制所有华文中学改制,这是历史的记忆,我们不能忘记。”

担心历史重演

他问:“历史会重演吗?很难说,但政治可以令历史重演,这是令董总担忧的,所以我们应看得远,也应要有危机意识。”

他今日出席2012年第二十九届全国华文独中数理学识比赛开幕礼对记者说,根据董总所理解,关丹中华中学有6科,是必须使用马来文教学,而且6科课本也必须使用国民中学的课本。

“这也包括教师在内,执教老师也须与课本相符合,意思是说,类似如马来中学教师,或到时会出现大部份教师也都是马来人的情况。当然,我们不是从种族主义来看此课题,但从课本上看,自然会是马来教师。”

“华人当然也可以教马来文课本,但课程和教师的选择,就明显的朝向於国民中学的体制,这点就制造更重大的问题。这又怎么能说是独中体制呢?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国中体制的学校。”

“规定考政府试失主权”•若属国中不会吁捐款支持

邹寿汉说,根据所得资料了解,教育部(的批文)虽没说明“强制”(wajib)字眼,但却指明根据所提呈的申请要求,即所有学生强制考政府考试及统考,等於是规定了关丹中华中学必须这样做,这便是丧失主权的一个非常重要依据。

询及这点主权谁属,是否就决定该校并非一所独中时,他说,这还要看其课程和课本。

他说,全国60所独中的课本,都有遵照教育部的课程纲要模式,但独中课本不是国民中学的课本。

“还有,教学媒介语、学生的行政用品,也是要符合独中体制。”

邹寿汉说,假如关丹中华中学是一所国中学校,董总是没有理由赞成或支持它的,而且董总更没有理由呼吁人民对它作出捐款。

“我们是不能在没有看到和了解批文之下,盲目的呼吁人民支持关丹中华中学。”

“董总不反对新国中的出现,政府要建多少所国民中学,或是国民型中学,这是政府的权力。”

彭州已有很多国中•关丹人要的是独中

询及彭亨州董联会指关丹中华中学是家长所同意的一所中学时,邹寿汉说,这句话又从何谈起,520大集会已非常清楚的表达了争取独中的意愿,而据理解,彭亨州尤其是关丹的家长,是希望要拥有一所独中。

他说,他们不能因此而加以“骑劫”,就只说关丹的家长要一所中学,关丹人民和家长是要一所中学,但要的就是独中体制的中学。

“州内已有了很多间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有人要读大可去国中读呀,政府再批准多两间国民型中学,没有人会反对的。

“可是520时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号召大集会,就是要争取一所独中,这是我们二十多年来紧紧跟进和申请的。”

李子松:互认学术资格後•赴台大马生料增

留台联总会长李子松说,他深信赴台升学的本地学生人数,在马台学术监定机构相互承认彼此所监定的学术资格後,将会不断攀升。

他今日在马来西亚留台成功大学校友会主办的2012年第廿九届全国华文独中数理学识比赛上致词时指出,赴台升学的我国学生人数目前达7千多人,而留台联总每年也落力的筹办台湾高教展,不管是传统大学或科技大学,都获我国学生所喜爱。

“台湾一些大学在国际早已占有一席之地,其大学教育水平也高,学费与其他国家相对低廉,不管在语言或文化背景,都很适合华裔学子,所以台湾确实是很好的升学之地。”

他补充,台湾成功大学或各大著名大专院校,都为优秀学生提供升学奖学金和贷学金的优惠,有意申请者可向留台联总谘询。

晋首20名将获成大录取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黄煌辉则说,在今年比赛成功跻进首20名次者,将会获得成功大学录取,而且也能享有奖学金。

成功大学校友会会长颜振辉补充,校友会将会赞助前20名同学飞台湾深学的单程机票。

台北驻马经济文化办事处副代表刘广平说,由於台湾大学品质佳,因此,台北驻马经济文化办事处鼓励学生赴台念书。

来自36间独中的108位学生参加本届比赛。出席者包括大马成功大学校友会顾问丹斯里吴德芳、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马哲儒、翁政义、台湾侨大前校长陈金雄、台弯亚洲大学副校长柯慧贞教授、成大校友联络中心主任萧世裕和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