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巳蛇年剛開年,出現畫蛇添足情況。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原本應該體現「包容性和永續性」的馬來西亞,卻因為掌管伊斯蘭宗教事務的首相署部長莫哈末纳因透露,政府將推出新版《規範穆斯林在非穆斯林慶典中的參與指南》,在多元宗教和種族的社會炸開了鍋,掀起非穆斯林社會的焦慮與反彈。
「包容性和永續性」是大馬今年成為東盟輪值主席國所制定的主題。政府應該全面貫徹,以凸顯包容和永續的重要性。
可是,《指南》過於一尊伊斯蘭,忽略國內長期以來的跨宗教種族的互動,如今似乎在打壓不同信仰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限制穆斯林參與非穆斯林在宗教慶典,甚至民俗文化活動,如葬禮。
對於倡導「昌明大馬」的安華和團結政府而言,這份《指南》是對包容和永續的諷刺,它讓大馬在跨宗教信仰和跨文化交流課題上倒退許多,逐漸靠攏保守,不利大馬引以為傲的社會融合、中庸與多元國際形象。
當穆斯林出席非穆斯林慶典時面對諸多限制,穆斯林感到擔憂。身為主辦方的非穆斯林也有壓力,最終的妥協方案可能是,停止邀請穆斯林出席非穆斯林的活動,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麻煩。
獨立至今,不同種族宗教和文化的民眾都能和諧生活,沒有出大亂子,整體和諧氛圍也維持良好。或許新版《指南》的用意為了阻止2R課題被炒作,但,它的狹隘規範,產生各種限制。
《指南》的修訂,是否因為政府面對在野黨的壓力?抑或為了回應保守右翼組織的要求?
面對多方批評聲浪,納因敦促各方克制,不要製造誤解或爭議,因為《指南》出於高尚的意圖而制定,以確保宗教活動有序進行,促進國家多元宗教社會與文化和諧,避免社會不安。
他認為,《指南》允許穆斯林尊重地參與其他宗教的慶祝活動或儀式,同時遵守適當禮儀,並堅守伊斯蘭信仰原則。
不過,《指南》落地後,真的能如納因形容般的美好嗎?我有所保留。
變相干預
表面上,這是單方面只針對穆斯林的指南,實際上它對非穆斯林的慶典活動也在下「指導棋」干預,變相干預主辦方的自主性。
按照《指南》規範,若蘇丹依布拉欣日後出席柔佛古廟游神活動時,古廟理事會必須向伊斯蘭當局申請批准,並且徵求當局的意見;同時,現場也不能出現古廟/神像的符號標誌等,這些統統要撤下嗎?否則違反《指南》哦?
還有,非穆斯林喪禮期間,許多家屬根據死者的宗教進行喪禮和佈置靈堂,現場經常出現神像等非伊斯蘭宗教符號。若穆斯林來弔唁,就算他們沒有參與宗教儀式,靈堂內出現的宗教裝置是不是也要撤下,以滿足《指南》?
這只是某些可能出現的情況,一旦落實《指南》,肯定出現更多混淆。這是我們要的局面嗎?
納因說,《指南》一直都存在,民眾無需擔心。一旦敲定和落實,將有助於政府推動人民團結與相互尊重,同時不會引發任何來自伊斯蘭角度的擔憂或誤解。
這僅是納因單方面解說,完全忽略另一方受影響的非穆斯林群體觀點。
我不曉得得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鄰國印尼也擁有類似《指南》嗎?其他國家是否也有這種維護多數信徒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