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般的丧事喜办:英国“毒血”丑闻及背后的邪恶!

来源:风闻    作者:后沙月光     2024-05-27

路透社、BBC、《泰晤士报》等英国媒体这几天都在密集报道同一件事–“毒血”丑闻。

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向美国进口血液,以满足国内需求。

但大量进口血液却是来自美国的囚犯、娼妓和吸毒者群体,有3万多英国人通过血液制品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丙肝病毒,至少造成3000人死亡。

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又传播给了多少英国人?间接又造成多少英国人死于“毒血”?那些分娩的孕妇,如果输入了“毒血”又该找谁算账?人数已根本无法统计。

5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公开道歉称,这一天是英国的国耻日,“我们国家生活的核心存在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道德失败”!

他谴责了英国国民保健制度联合会、文官体系和内阁的失职行为。

BBC报道称,苏纳克已授权提供约100亿英镑的赔偿金。

别看苏纳克在议会说得如此痛心疾首,但不会有一个英国官员因此而受到法律惩罚,哪怕是销毁证据的人。

死去的人早已死去,受害者家属也被政府用40多年时间拖到麻木,而英国媒体报道角度是:正义的报告,勇敢的道歉!

有的英国主流媒体还说:“感染血液丑闻的受害者在长达数十年的正义运动后拥抱、哭泣和欢呼……”

如果媒体再往“勇敢、正义”的调子上带一带节奏,说不定保守党低迷的支持率还能翻身。

这就是教科书般的“丧事喜办”!

美国以“友情价”向英国出售“毒血”,但到了80年代后期,有约2400名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英国血友病患者死于艾滋病或丙肝,感染者更是超过1万人以上。

法国曾在1992年10月23日做出过判决,罪名是“隐瞒出售物品质量”,有4名官员被判刑。

法国血液中心前主任加雷塔被判4年,罚款50万法郎。

法国卫生总局前局长鲁克斯等3人被判2-4年。

法国“毒血”事件造成了1250名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273人死亡。

宣判之后,法国“毒血”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英国则是一路隐瞒近半个世纪,直到苏纳克出来道歉。

美国到底是不是故意地将“毒血”卖给盟友?英国等国都不敢触碰这个问题,但有一个国家的遭遇却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就是南斯拉夫。

诡异的巴尔干“毒血”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支持东欧民主法案》,拨款19亿美元作为启动基金,在东欧扶持NGO组织,为各国分裂势力提供经济支持,重中之重就是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闹起独立运动,各族地方武装也纷纷建立,巴尔干半岛陷入一片混乱。

由于战乱,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地都出现了卫生系统停摆问题。

1991年,美国的南斯拉夫裔(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等,像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就是南斯拉夫裔,她1970年生于斯洛文尼亚,1996移民美国),得知南斯拉夫境内药品短缺,医院瘫痪等问题后,就由居住在达拉斯的南斯拉夫裔女医生希尔维娅.盖尔梅克出面组织募集药品,各族裔侨民负责捐款。

盖尔梅克的援助小组通过与美国医院沟通,采购到了多家医院的多余药品,集中存放在德克萨斯州一家大型仓库之内。

由于战乱地区运费极为高昂,她的组织无力支付,需要进一步筹款,但进展缓慢。而且即便有钱支付运费,民间运输企业也没有把握将药品送入交火区域。

此时,美国一家大型NGO慈善组织打电话联系盖尔梅克,说它们可以帮忙将药品运到南斯拉夫。

实际上,这家NGO是由中央情报局控制。

有了“热心人”的帮助,钱和运输通道都不是问题了。

第一批200箱药品由德克萨斯州运到了康涅狄格州,希尔维娅作为负责人前往纽约,接受美国相关部门盘问,她表示自己的确是出于对母国的人道主义关怀,不带政治立场。

希尔维娅由于担心药品到达克罗地亚之后流入黑市或被地方黑帮劫持,请求美国政府允许自己跟随药品一起前往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

但她远远低估了CIA的邪恶,她在出发之时,就被利用了。

在这家美国NGO协调下,一架麦道D-C8货机(美国南方航空公司)载着药品和志愿者飞往南斯拉夫,中途在爱尔兰香侬机场降落,加油、补充食物。

飞机再次起飞后,却没有降落在萨格勒布机场,而是奥地利维也纳。

当地一家教会慈善机构接手此事,说要经陆路进入克罗地亚,因为教会慈善机构有外交豁免权,无需再被检查。

希尔维娅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拒绝正常的检查?她们运送的并非军火或违禁物。但她们无法改变这一决定。

她们果然一路绿灯到达了萨格勒布。

然后,她们被安排住在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埃斯普纳达酒店。作为志愿者,她们觉得过于奢侈,并对美国那家慈善NGO的雄厚财力产生了疑问。

她们希望换到一家普通酒店居住,但对方告知,这是为了确保志愿者的安全,并劝告她们不要离开酒店。

多年以后,希尔维娅才从其它渠道得知,那批药品在爱尔兰机场就已经被换成了军火,而天真的她们只是西方援助克罗地亚武装的挡箭牌。

因为根据安理会决议,国际社会对巴尔干半岛冲突地区实施了武器禁运,但美国却在暗中支持克罗地亚武装。

CIA–NGO–当地教会–非法武装之间的秘密联系,一直维持到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这些军火,并不是只给克罗地亚武装,还给了波黑穆族武装和塞族武装,目的就是要让各方继续打下去,至于呼吁停火,那是报纸的事。

CIA+NGO就像一个神通广大的黑魔法师,只有你想到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的。

希尔维娅被利用一事与“毒血”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条“军火通道”也是“毒血通道”。

1996年开始,巴尔干半岛开始爆发大范围的艾滋病问题。

外国血液进入本国血库,本是一件非常严格的工作。

但美国这些NGO却能将大量存在HIV病毒感染的冷冻血浆“免检”送进了巴尔干半岛。

这些血浆的来源都跟英国“毒血”一样,主要都是来自美国囚犯。

而美国“毒血主要产地”则是在阿肯色州,1992年之前是克林顿在当州长(1982年至1992年)

除了囚犯“捐献”血液,吸毒者和娼妓也通过卖血以换取金钱,美国不少献血中心就直接开在贫民区,而阿肯色州是最重要的采集地。

囚犯、娼妓、吸毒者的血液都被贴上了官方认证的“合格”标签。

美国调查记者凯利·杜达曾制作过纪录片《第八凝血因子:阿肯色州监狱血液丑闻》:多年来,阿肯色州监狱系统从出售囚犯的血浆中获益,而这些囚犯多半感染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

这部纪录片发布时间为2004年,克林顿早就离开了阿肯色州。

当时,囚犯每卖一品托血液(约568毫升)报酬为5-7美元。

克林顿的州政府与一家名为“健康管理协会”的私营医药机构签订合同,倒卖血液,这家机构再将血液卖给美国药企。

赚大头的是美国药企,它们也是克林顿参选总统的金主之一。

英国与南斯拉夫不同的是:英国是合法采购,南斯拉夫是被非法输入。

换句话说,“毒血”不仅能赚取暴利,还能当成“生化武器”。

由于南斯拉夫内战急需血浆,于是,这些血浆贴上“凝血因子VIII血液制品”标签,交由希尔维娅这样的小白运进巴尔干半岛。

谁也无法证明阿肯色州“血液丑闻”与巴尔干半岛艾滋病爆发有直接联系,但南斯拉夫被肢解,人民饱经战乱却是不争事实。

科索沃“民主”了,“独立”了,却成了欧洲的犯罪中心、毒品天堂、贩卖东欧妇女的“集散地”,最有趣的是科索沃的“国父”就是克林顿。

希尔维娅后来为此感到恐惧、后悔、失望,但她能做的就是写《回忆录》忏悔。她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实际上却成了CIA的免费工具。

英国“毒血”丑闻爆发后,英国政府却没有追究“毒血”源头–美国,这是多么的宽宏大量。

英国人的生命和健康仿佛不值一提,而美英特殊关系可千万不能因此而受损。

英国不去追究美国,也是在为其它的美国“毒血”受害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立个榜样,我被美国害得这么惨都没计较,你们还想怎么样?

日本富士电视台曾与凯利.杜达合作拍摄反映日本人从“毒血”中感染丙肝的纪录片《丙肝疫情:15年的政府掩盖》,但日本政府一直装死。

为什么受害的美国盟友都愿意“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而不敢去追究罪魁祸首?

道理很简单,这些政客们都知道:能干出这种事的国家,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

就这,它们还有脸把天天将“文明”挂在嘴边,真是又邪恶又可笑!

英国通过一个印度裔首相道歉,“解脱”了,但西方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