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透明度企业治理精神•官联企业让转型计划蒙羞

作者/《独立新闻在线》梁志华

Sep 10, 2011

【本刊梁志华撰述】尽管纳吉政府在经济转型计划下,不断鼓催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强调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但是,包括普腾控股(Proton Holdings Bhd)和森那美(Sime Darby)在内的官联企业(GLC),在近期频频发生资讯不透明和缺乏企业治理的问题,让巨资打造的整个转型计划大打折扣。

普腾控股(Proton Holdings Bhd)在近期公布最新的2011财政年首季业绩报告,净利从去年首季的马币8468万元,大幅缩水至455万元,主要是因为旗下莲花汽车(Lotus Group)推动的品牌重塑和重组计划涉及庞大成本,导致普腾控股的营运开支大幅度飙升。

吊诡的是,普腾控股在这一次的业绩报告中,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讯,即莲花汽车的营运盈利或亏损(Operating profit/loss)的部分隐藏起来,以至于公众和投资者无法真正知道和掌握,到底莲花汽车的“品牌重塑和重组计划”,消耗普腾控股多少的资金。

如果仔细查阅普腾控股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2011财政年首季业绩报告,在个别业务部分的业绩报告中(Segmental Reporting),可以看到三大业务分类,即普腾汽车、莲花汽车,以及投资控股和其他项目的营业额表现。

然而,如果与普腾控股在上一轮的业绩报告,也就是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2010财政年第四季业绩报告作比较,可以发现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隐藏起来。普腾控股在第四季业绩报告中,不仅列出普腾汽车、莲花汽车,以及投资控股和其他项目的营业额表现,同时也显示着三大业务的营运盈利或亏损。

资讯不透明影响深远

基本上,营业额和营运盈利/亏损之间的差异,显示一家公司在实际业务营运上,所涉及的营运成本。这一环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家公司是否营运得当或有效地控制营运成本,并决定一家公司的业务是否有利可图。

对于投资者或公众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资讯,尤其是资讯透明度一向偏低的官联公司,因为公众或投资者可以更清楚了解和掌握,官联公司是否出现贪污舞弊或经营不当的问题,导致营运成本飙升。

马航(MAS)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2财政年蒙受8亿3560万元净亏损的马航,在2002年展开一项资产拆组计划(Widespread Asset Unbundling, 简称WAU),将总额马币50亿元的资产和70亿元的债务,转移到一家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航空有限公司(Penerbangan Malaysia Berhad)身上,解决马航高达700%的负债率,转型成为一家净现金状态的航空公司。

在2002年完成重组后,马航曾在2003和2004财政年转亏为盈,写下非常抢眼的净盈利表现。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马航的净利并非来自经营本业,即航空服务业务赚取的盈利,而是依靠非业务营运(脱售资产)获得巨额盈利。

简言之,马航在2004财政年实际上处于营运亏损的状态,即从经营航空业务所赚取的营业额,不足以应付营运成本,而必须依靠脱售资产赚取一次过的暴利,来填补营运亏损的缺口,维持净利表现。进入2005财政年,马航业务营运的核心问题完全爆发出来(业务营运蒙受亏损,且无资产可以进行脱售),导致该公司蒙受高达13亿元的净亏损。

马航前行政总裁德里斯嘉拉(Idris Jala)在《马航之路:转亏为盈计划》(The MAS Way: Business Turnaround Plan)中就指出,马航在2005财政年蒙受13亿元的净亏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结果,因为在同一时候,区域其他航空业者却取得非常强劲的盈利表现。

追根究底,马航无法从业务营运上获利或蒙受巨额营运亏损的几个原因,包括疲弱的定价能力、无效的成本控制(奢侈和不必要的开支)、差劲的营运表现,以及太多的社会责任包袱。其中,昂贵的采购成本(比如说向朋党供应商采购每盒飞机餐,费用远超于市面价格多倍),正是导致营运成本飙涨的原因之一。

刻意掩盖莲花汽车背后问题

回到普腾控股的课题上。在普腾控股最新的业绩报告中,公众和投资者只能获得莲花汽车在首季的营业额表现,但却无从知道,究竟普腾控股在莲花汽车身上花费了多少成本开支,尤其是在品牌重塑和重组计划所耗费的开销。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家车厂在制造和分销业务方面的营业额,按年下跌11%,从1亿9360万元下滑至1亿7170万元。(参考图一)

相比之下,普腾控股在2010财政年第四季业绩报告中,所显示的营运盈利或亏损数据,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莲花汽车的营运亏损从上一年同季的5670万元,扩大至1亿4930万元,营运亏损扩大幅度高达163%。(参考图二)

这反映出,莲花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同时面对营业额下滑(从7亿7740万元降低至7亿2700万元),以及营运成本飙升的问题。 普腾控股在最新的业绩报告中,“刻意”将莲花汽车最新的营运亏损数字隐藏起来,很明显是因为莲花汽车的营运成本大幅飙涨,已经严重侵蚀普腾控股的获利能力。

此举导致公众和投资者无从掌握,到底莲花汽车的营运亏损,侵蚀了普腾控股的多少盈利,也无从知道,究竟普腾控股消耗在莲花汽车身上的钱,是否真的花在刀口上。

最令人担心的是,在缺乏资讯透明化以及企业治理的情况下,莲花汽车的“品牌重塑和重组计划”是否会重蹈覆辙,走回“马航之路”,把普腾控股一起拖下水,迫使政府再度出手拯救这家国产车公司,并让人民和投资者为这摊烂账买单。

股权并购牵扯出内线交易丑闻

另一方面,另一家官联公司——森那美(Sime Darby)近期收购依恩奥(Eastern & Oriental Bhd)30%股权的事件上,也同样犯上“资讯不透明和缺乏企业治理”的毛病。

森那美在8月29日宣布以每股马币2.30元或总额7亿6600万元的价格,向依恩奥最大股东兼董事经理谭家汉、新加坡GK Goh投资控股(联昌国际投资银行的旗下公司),以及马哈迪时代崛起的土著企业家旺阿兹米(通过其妻子安尼妲)收购依恩奥的30%股权。

这起股权交易在近期牵扯出另外一宗丑闻,即证券监督委员会(Securities Commission,简称证监会)主席查丽娜(Zarinah Anwar,左图)的丈夫阿兹占(Azizan Abdul Rahman),被指涉嫌参与森那美收购依恩奥30%股权的内线交易(insider trading)。

根据马来西亚交易所的资料显示,GK Goh从8月10日起,连续三天从公开市场累积依恩奥125万股股票,而阿兹占则从8月12日起,从公开市场累积依恩奥的10万股股票,而本地证券行益资利(ECM Libra)则在8月这段期间的四次交易中,增持616万股依恩奥的股票。

这些股票交易早在森那美宣布依恩奥30%股权的消息出炉之前(8月29日),就已经悄悄完成。换句话说,这些大股东很可能涉及内线交易,因为他们一早已经掌握森那美收购依恩奥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提早进场趁低累积股票,为森那美的股权收购计划进行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森那美是以每股2.30元的献购价,向这批依恩奥的大股东收购30%股权。与依恩奥暂停交易前的1.45元股价比较,这意味着,森那美是以高达60%的溢价收购这批30%股权。这些大股东利用内线第一手消息,早一步以低价(最低可达1.33元)从公开市场收购依恩奥的股票,然后再以高价(每股2.30元)转售给森那美,从中赚取高额溢价。

根据依恩奥从8月10日到8月29日(消息公布当天)股价走势,这家公司股价在这段期间内,在1.33元至1.53元之间波动。

森那美行事欠缺透明度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森那美需要如此“出手阔绰”,以高达60%的溢价来收购依恩奥的30%股权。根据本地证券分析师的计算,2.30元的献购价,相当于是依恩奥在2012财政年预测盈利的19倍本益比与1.85倍股价对账面价比率。相比之下,房地产领域的平均本益比只有12倍,而平均股价对账面价比率只有0.8倍。

按照依恩奥在2012财政年的1亿1千270万元年盈利预测来计算,上述收购只会为森那美在2012与2013财政年的盈利带来0.6%的增长。

分析师认为,与其出7亿6600万元的高价收购30%股权,森那美倒不如将这笔钱投入產业或核心种植业务,或者扩充其在中国的汽车业务,可能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很明显地,森那美在这起股权并购行动上,显然存在很多“资讯不透明和缺乏企业治理”方面的大问题。

首先,森那美声称,根据该公司的估算,2.30元的收购价,是依恩奥总值32亿元的可实现净资产价值(realisable net asset value)的20%折价,或相当于每股2.88元。然而,森那美却没有透露,该公司是如何衡量出这个价值,也没有说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实现这些资产价值。

实际上,根据本地证券研究机构——肯南嘉证券研究(Kenanga Research)的计算,依恩奥的每股可实现净资产价值,大约只有2.19元。相比之下,森那美本身计算的2.88元,比该证券计算的价值高出31.5%,当中可能存在依恩奥的估值被过度高估的情况。

股权并购背后存企业治理问题

其二,森那美声称,这宗交易不仅可以为森那美带来槟城的土地,还可以从这宗股权并购案中,享有依恩奥在利基高档产业发展市场的专才、品牌、经验等好处。问题在于,如果是为了涉足槟城产业市场或分享人力资源、品牌以及经验,森那美可以与依恩奥通过联营方式,共同发展产业计划,根本无须动用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收购30%股权。

更重要的是,由於森那美仅收购30%股权,在盈利贡献方面非常有限(只能视为联号公司,可带来的盈利增长效应只有0.6%)。此外,虽然森那美能够进驻依恩奥董事局,却无法掌控管理权,而且所持股权还未超过33%,未能触及全面献购的门槛。

这30%股权对森那美的整体业务发展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森那美还有一些后续动作,包括最终目标是全面收购依恩奥,那就另当别论。

最后,森那美的股权收购计划,基本上只是让依恩奥的三位卖方(即谭家汉、新加坡GK Goh,以及旺阿兹米)受惠,让这三大股东享有比市值高出60%的溢价。基于森那美所收购的股权还没有超过33%,因而没有触及全面献购的门槛,无须向其他股东提出全面献购。

为何森那美宁可选择把收购对象局限在三大股东,而且以超高溢价收购30%股权,让这三大股东从中牟取暴利,也不愿选择以更合理的献购价,向依恩奥的三大股东,以及其他所有股东提出全面献购的建议,本身就是一个缺乏企业治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