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政治立场的对决/胡逸山博士

本文见报时,6州选举的提名已结束,参选的各大小党派以至独立的候选人成功提名与否,应该也已尘埃落定。

网上网下也必有五花八门有关各路候选人胜算高低的议论。这些议论无可否认地有着彼等一定的微观重要性,然而更为宏观的,这届州选的主要论述也还是不容忽视。

多年以来,陆陆续续有着本地是否应该出现所谓的第三股政治力量,来为大家制造更多政治选择的说法。

就说近月吧,源自沙巴的民兴党以及主打青年(虽然也收各年龄层次的党员)形象的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等,都被推举为这第三股力量的代表。然而,民兴党在第15届全国大选西渡惨败,现在要看MUDA在州选举成绩如何。

种族与宗教化政治

不过,其实如看深一点的话,本地其实向来都有着3股政治力量在角力,只不过彼此之间的此消彼长,在很多时候那政治效果就是呈现出好像只有两股政治力量在对弈般。

如基于本地的多元族群各自仍然坚持自身的语文、文化、信仰等的社会政治现实下,族群政治向来在本地大行其道。但就主导本地政治的马来族政治运作而言,族群政治其实还可更细分为种族化政治与宗教化政治,两股无可否认息息相关的政治力量。

声称捍卫马来族权益的巫统,长期以来可谓是种族化政治的主要代表,虽然它也强烈希望能有代表宗教化的政治论述。

另一边厢的伊斯兰党,则顾名思义地是宗教化政治的主要代表,虽然近年来它也尝试连种族化政治论述也包办。

因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巫统曾长期执政,所以表面上看来种族化政治好像颇为显著,而宗教化政治的光芒就相对地被遮掩了过去。但其实伊斯兰党也长期执政一至数州,其所代表的宗教化政治力量,向来都是暗流汹涌。

改革派允许多元化

另一股政治力量,就是所谓的进步派或改革派,未必崇尚,但起码允许多元化、自由化的政治论述,也许不能说是去族群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超越族群的。

在2018年本地变天前,这股政治力量是由反对党一方为代表,先是民主行动党与民政党,在1998年安华失势下野再加上人民公正党等,也就是之前的民联以及当下的希望联盟。

2020年初的喜来登政变后的两年多近3年,本地政坛乱糟糟,各式各样的合纵连横所着重的是政治利益,谈不上真正的政治力量对弈。

但在去年的第15届全国大选后,一方面伊斯兰党崛起跃升为国会里的第一大党(也就延伸为逐渐取代议席被比下去的土著团结党,在国盟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分别代表改革派与种族化政治的希盟,与巫统联手组织所谓的团结政府(但主要还是由希盟,尤其是公正党来主导)。

所以当下的宏观政治对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三强鼎立,但主要已沦为宗教化政治(近来统称绿潮)与团结政府(以改革派为主,但也包含种族化政治)之间的争雄,也将在本届州选的结果中看出端倪。

近日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动作多多,无非就是想要统合种族化政治与宗教化政治这两股力量,通过州选里胜利的政治余波,来一举推翻他最为不满的安华以及团结政府。

至于安华这一方,看来仍然是着重于各式各样的政策改革,这是否足够得以阻挡来势汹汹的绿潮,也是见仁见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