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涨价善款减 赠医施药机构想办法苦撑

在中药价格调涨的情况下,为有贫苦大众提供赠医施药的慈善机构,面对着沉重的成本负担。(图:欧新社)

新冠疫情之后迎来的通货膨胀,使中药的价格不断上涨,单单今年初至今,就再涨了10至20%。这也令原本为有贫苦大众提供赠医施药的慈善机构,面对着沉重的成本负担。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属下中华施诊所主席杨伟雄受访时向《透视大马》指出,当中药和成药价格上涨,肯定会对诊所运作造成影响,尤其是购药部分。

“我举例,2021年诊所购药需要逾13万令吉,2022年则飙至33万令吉左右,无形中增加了200%。”

他提及,随着药物和成本增加后,市面上许多诊所也不得不调高了收费,变成更多的病人会选择到慈善机构看诊。

“近年来,我们的病人相对暴增,因为如今在外面看诊可能要付出更高的费用。还有,必须一提的是,在通货膨胀,万物涨价之下,捐款者的善款也少了40%。”

“导致我们的经营越来越吃力,既要面对草药和成药价格上涨、病人增加,但捐款却减少,整个运营不成正比。”

尽管如此,他强调,理事会还是决定,继续保持不收费的方式,除了病人要领取4天以上的药物,就需要以乐捐方式,以减轻诊所的负担。

新冠疫情之后迎来的通货膨胀,使中药的价格不断上涨,单单今年初至今,就再涨了10至20%。(图:欧新社)新冠疫情之后迎来的通货膨胀,使中药的价格不断上涨,单单今年初至今,就再涨了10至20%。(图:欧新社)

“现阶段,如果病人只是领取2天药物和治疗,我们都不收费,除非那些来自比较远的地方,或者面对交通问题的病人,需要领取更多药物,就用乐捐方式。”

创立于1954年的中华施诊所,位于吉隆坡富都,是一个不分种族及宗教为广大贫困病黎服务的慈善机构。

杨伟雄透露,为了解决庞大的开销,该理事会还有另一个方案。

“计划将大厦的第二楼,设立一个专科部门,然后把资深和有名望的医师邀请过来做特邀门诊,一周大概办2至3天。费用方面,可能只是平时他们诊所的一半,但就会捐给中华施诊所,让我们有经费可以协助更多贫困的病人。”

他说,虽然中华施诊所获得当地议员每年不定期的捐款或拨款,但开销实在越来越大,希望能引起政府关注,并获得少许拨款。

“让我们用我们的专业,来服务人群,而且我们的病人不只是华裔,还有不同种族的病人都会到来寻求辅助治疗,这也间接减轻政府医疗的压力。”

由于受到需求量提升,但产量减少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水涨船高,平均涨幅介于10至20%。(图:欧新社)由于受到需求量提升,但产量减少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水涨船高,平均涨幅介于10至20%。(图:欧新社)

另一方面,在疫情之前,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医总)也定期每周会举办一天的赠医施药活动,但如今改为不定时的流动性义诊。

该会总会长黄保国博士解释,流动性义诊就是每周会选择去一些孤老院、慈善机构进行义诊。

“赠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是用针灸、推拿、拔罐做义诊,基本上不受影响。而且很多实习生可以去参与获得更多临床经验,所以不受影响。”

“问题是在施药的部分,以前我们是赠医施药嘛,都会配药给病人吃,但中药起价后,就自然有一定的负担。”

他提到,尤其疫情之后,医总也减少了筹款活动,但无奈中药成本增加,令义诊开销大增,因此一些太贵的药,就改由开处方给病人自行购买。

“如果是一般药物,就会减少剂量,举例之前给病人一个星期的剂量,现在则改为3天。”

他补充,为了达到永续经营,不得不采取上述方式应对。

黄保国解释,流动性义诊就是每周会选择去一些孤老院、慈善机构进行义诊。(档案照:透视大马)黄保国解释,流动性义诊就是每周会选择去一些孤老院、慈善机构进行义诊。(档案照:透视大马)

《透视大马》日前报道,由于受到需求量提升,但产量减少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水涨船高,平均涨幅介于10至20%。

雪隆华人药业公会会长罗锦峰指出,药材产地减少出产,导致市面上会出现缺货情况。

除了产量因素,马来西亚中医总会总会长邢益腾说,需求也占了其中一部分,导致中药价格调涨10至20%。

“药材起价,也间接影响了成药的售价上涨。尤其是,现在服用成药的人开始增加,无论是本地、中国还是出产成药居多的台湾。”

“如今,台湾人吃中药的人数增加了2至3倍,意味着,消耗量庞大,出口量就会稍微减少。因此,造成中医师不安地跟着囤货,进而令市场有断货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