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表示,教育部在一次性招聘教师计划下提供1010个名额给华小,但还有300多个名额没有被填补。这主要是乏人问津的6个冷门科目,包括美术、音乐、体育、历史、设计与工艺,以及咨询与辅导。
或许有人看了副部长的言论,会对华裔子弟不愿申请这些冷门科目而感到痛心。但实际上,教育部的一次性教师招聘计划不是说大学毕业生有兴趣当老师,就可以随意填写任何科目,而是必须符合教育服务委员会的特定条件。
例如一位申请者有音乐基础,非常有意愿成为小学音乐老师,但在大学不是修读与音乐有关的课程,他就不符合申请资格了。
同样的,如果要成为小学体育老师,他在大学修读的课程也必须和体育相关,否则就只能选择其他科目来执教。
申请者被拒门外
教育部之举是为确保教师的主修专业课程符合学校的各科目需要,但这无形中也把很多申请者拒于门外。
事实上,我们也很清楚知道,即使是在大学专修美术、体育或历史等课程的华裔生不比其他热门大学科系来得多,而且往往是因为有兴趣才会选择,毕业后进一步在有关领域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成为老师,而认为就是造成师资短缺不能解决的原因。
双主修吸纳新人
事实上,并非没有解决冷门科目乏人问津的问题。根据了解,教总早前已向教育部建议以双主修来吸纳申请者,例如某位中文系毕业生若有音乐基础,教育部应纳入申请条件之一。
教育部放宽冷门科目的申请条件,相信如此或许可增加这些科目的师资人选,确保有更多申请者被录取来填补名额。
笔者也认为,教育部也可以开办全日制的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以招收非教育系毕业生进入上述的华小冷门科目,受训成为老师。
若教育部依然维持原有的条件来招聘冷门科目的师资,即使华教组织敲锣打鼓呼吁大家申请,笔者担忧依然会面对没有足够申请者的问题,届时名额还是不能获得填满。
因此,要对症下药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教育部不妨多拨出一些时间,与教总和校长职工会等团体交流,多多聆听和采纳这些站在教育最前线团体的建言,让困扰华社数十年的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一劳永逸获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