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课题冲击周美芬选情

《光华日报》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晚上十时六分

文:林大刀

林大刀经常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任何历史事件的真相,都不是任何人能够通过避重就轻、制造假象所能扭曲;顾左右而言他所能遮掩得了。

1999年白沙罗华小被迫搬迁事件,就像阴魂不散的幽灵,15年后的今年再度被加影州议席补选选战唤醒,冲击着国阵候选人周美芬的选情。

为什么是周美芬?因为当年白小事件发生在八打灵北区国会选区,而周美芬恰恰就是当年该区的国会议员;在处理白小事件的态度,被白沙罗新村学生家长一致诟病,马华的态度也深深的激怒华社。

当年意气风发的马华或许无视华社的反弹,但是今天当马华已经沦落成为7-Eleven政党,急需华社恩赐选票重振雄风之际,过往所犯的种种错事,自然无可避免的被重提清算。

而白小事件就是马华英文教育派的“头家政治”过去处理华文教育问题不断违背华社意愿、与巫统共同贯彻单一语文政策、令华文教育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及边缘化所产生的后果之一。所谓“出来混,迟早需要还债的”,今天的马华与周美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白沙罗华文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华小,建校至今已超过80年;它占地只有0.8英亩,1999年发生强迫迁校事件的时候,学生人数高达1422人,其中360人(或占总数25%)来自白小所在地的白沙罗新村和八打灵十七区白沙罗达南新村;另外1062人来自距离6英里以外的敦伊斯迈花园、百乐镇及万达镇。

1999年,由于新建成的白沙罗西部疏散大道即将通车,带动白小附近地产价格飞涨。当时据说与执政权贵关系密切的发展商看中白小这片黄金地段,怂恿家教协会代表单方面向教育部主动提出要求迁校的申请。教育部很快就批准了,同时限令白小校方尽速拟定迁校计划。教育部圈定了数英里外的丽阳镇Tropicana一块拥有6英亩的地皮为白小新校址,宣布拨款一千万,预定8个月内完成建设工作。

然而,吊诡的是新校址刚刚圈定,新校舍才刚刚打地基,教育部就下令白小学生必须在新学年暂时搬迁到万达镇培才二校“寄住”,暂时借用培二课室上课。为什么那么迫不及待?

再度成为软肋

白小原地的新村居民一般收入不高,新校址距离很远,对于家中有超过一名子女上学的家长是一项沉重负担;再说,白小原地的学生来源证明不缺,有足够保留原校的理由,因此不同意迁校;要求教育部允许白小原校继续保存。这些家长的立场获得董教总全力支持。

但在当时,马华却刻意扭曲真相,把坚持保校的家长和董教总套上罪名,指他们是受到替代阵线(民联前身)鼓动,与政府对抗的极端分子。同时坚持国阵的“一校换一校”政策,白小一旦搬迁到新校舍,原有的旧校舍就必须关闭,绝不同意家长及董教总“增设一所新华小”的要求。当时身为八打灵北区国会议员的周美芬,也对白小原校家长的诉求充耳不闻。

即使拜访过白小原校的政党、华团、非政府组织、非华裔团体及个别有关人士,都认为关闭白小原校没有任何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连执政党的民政党也公开支持重新开放白小原校,国大党、人联党及人民进步党的领导也表明将尽力协助白沙罗新村村民及学生家长保留原校的意愿。惟独马华有关领导层却不理来自各方面保留白小原校的心声,坚持支持教育部关闭白小原校的决定。

白小保校行动委员会坚持抗争了8年,有董教总派出教师在原校食堂上课,直到2008年308大选之前,为了争取华裔选票,教育部终于屈服,决定以霹雳州巴力微型华小搬迁到白沙罗为名,重新开启白小校园。然而,华社的心已经背离国阵,308大选的政治大海啸说明了一切。

现在加影补选即将投票之际,白小课题再度成为周美芬的软肋,面对这项历史伤疤,周美芬的抗辩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冲击会有多大?投票结果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