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校名

《赤道论坛》 2014-2-27 (新加坡)新明日报Facebook

~作者:林凤英

 

 
侨南小学建校在1933年,她一路走来的历程,是新加坡建国的一个典型写照。

 

当我们不断的在强调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努力的保留渐渐被岁月侵蚀的历史痕迹,突然之间,一间有80年历史的学校,一个行政策令就让她从此魂消玉殒。

 

侨南小学建校在1933年,她一路走来的历程,是新加坡建国的一个典型写照。

 

教育部日前宣布,有6间小学因为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明年就合并成3间。

 

从6减3,本是意味着有三间学校会从新加坡的教育历史中消失,但是这次的合并,消失的却是4间,因为侨南小学和励福小学合并后则改名为树仁小学。

 

在这6间小学里,历史最悠久的是侨南小学。侨南小学在去年7月庆祝80周年校庆。励福小学则建于1950年,1982年一度关闭,1988年搬到淡滨尼现址后才重新开课收生。想不到重生的凤凰,还是逃不过人为的因素,在26年后又面临从新加坡教育版图中消失的命运。

 

我想励福小学的校友一定很遗憾,特别是那些曾经努力使励福重新出发的校友、校董等有关人士,应该会感到伤心难过。

 

我的母校南侨,也曾因为校址附近人口老化,学生大幅度递减,在2000年面临关闭消失的命运。但在我们校友会和校友努力的争取下,南侨不但没有消失,隔年搬去盛港,浴火重生,在盛港继续她的传统和使命,并在2012年1月起成为第11所特选中学。

 

侨南小学建校在1933年,历史比南侨(建校1941年)悠久, 而她一路走来的历程,是新加坡建国的一个典型写照。

 

在三十年代,殖民政府管辖下,上学是少数人的特权,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民间办校不遗余力。侨南小学靠的是温州会馆的支持,那是新加坡的一个小会馆,因为参加会馆的三江人,相对起福建、潮州、广东、甚至是海南人来说,是少数的方言群。

 

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当年办校的辛苦只有当事人知道。1940年的校舍是校董捐出的阿答屋,1958年为了应付激增的学生,还在韭菜芭的庙宇里上课。

 

当我们不断的在强调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努力的保留渐渐被岁月侵蚀的历史痕迹,突然之间,一间有80年历史的学校,一个行政策令就让她从此魂消玉殒。

 

教育部表示,曾考虑保留侨南或励福其中一所学校的校名,但鉴于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全新的校名能象征全新的开始。学校的文化、历史和校友与学校的关系将继续在合并后的学校中延续。我不明白教育部的道理,如果今天我的母校已经改名了,我还会认同吗?树仁小学的历史从明年开始,就让她从无到有慢慢的累积个80年吧,我们就喜欢迎新弃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