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定好位,认真抄

2014-02-16 10:25:54

本周,亚洲两场展览绝对是防务观察家们关注的焦点——新加坡航展上,各国为了赢得出口订单,纷纷展出各种眼花缭乱的航空器材;印度防务展上,四方军火商踏破了印度国防部的门槛,将从步枪到航母的武器选择和盘托出——仿佛只要有钱,什么先进的武器都能轻易买到。

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在两个甲子前的战败就证明:“有钱买得来国防”荒谬无比。近六十年来中国军工的发展,也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朴素真理。作为后发追赶者,在自主研发与积极借鉴间找点平衡点,才是快速缩小差距的明智之举。我们这周的重要消息,就和此话题有关。

“抄一遍也是好的”

新加坡航展上,努力推销国产“枭龙”战斗机的中航技副总刘宇透露一个重要消息:配合“枭龙”使用的国产发动机“整个试制、试验、试飞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在1-2年之内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意味着此前传闻已久的涡扇-13型发动机的研制已经进入飞行试验阶段,定型指日可待。

涡扇-13发动机

涡扇-13发动机

涡扇-13发动机的技术渊源是“枭龙”、“鹘鹰”、“利剑”等多款国产战机上使用的俄制RD-33/93系列发动机,所谓的“研制”主要是在俄罗斯技术人员的参与下进行的国产化仿制工作。尽管毛主席曾经说过“抄一遍也是好的”,但在自行研制的国产“太行”发动机已经定型列装部队多年、下一代涡扇-15发动机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回过头去仿制一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发动机而不做大的改进,多少有些让人费解:中国就不能摆脱单纯模仿,利用本国技术制造更好的发动机么?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改进一种仿制品的难度,丝毫不亚于自行研制——有时候,由于设计思想和工程习惯的不同,所谓改进的难度甚至还要高于研制。

毋庸置疑,自行研制所需的技术水平要高出仿制不少,其主要差别在于自行研制要有完整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的架构和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同时需要进行完整的试验,其规模和复杂程度都远在仿制之上。

去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时,“枭龙”曾为李克强专机护航

 去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枭龙”曾为他专机护航

那么改进仿制品呢?这要分两方面看。仿制后改进有时见效快、工作量少,在很多时候,不失为提高水平的捷径,但这往往是小修小补——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改进,要么是吃掉设计余量和安全冗余的杀鸡取卵。一般来说,一台发动机的确可以通过降低冗余、提高油耗、缩短寿命等修改提升5%-10%的功率,但一来这样的综合效费比未必会提高,二来这样的改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性能,最终的发展潜力十分有限。

小修小补的路子一般能达到目的,但如果想要改进仿制品,造出有本质性提升的新产品,没有十二分的把握,这条捷径还是少走为妙。

一个鲜明的对比,便是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涡扇-15发动机和已经定型的“太行”发动机。前者计划用作下一代战机歼-20的动力,所有技术都来自国内发动机行业的积累,是真正的“中国创造”,目前进展顺利,按计划完成几乎没有悬念;后者是我国上世纪末研制的国产第三代发动机,虽然早在8年前就定型投产,但一直饱受产品合格率和可靠性问题的困扰,迟迟未能彻底改变我国战机引擎依赖进口的局面。

同为“自研”结果却完全不同,目前看来,其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渊源的差异:涡扇-15作为我国新一代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其技术从核心机到附属设备都是自己从头开发,不仅掌握知识产权,而且对原理机能知根知底,修改设计也相对顺利;“太行”发动机研制时,由于我国发动机工业实力相对薄弱,为保证进度,当时的方案是利用美制F-110发动机的核心机为基础,设计一款性能相仿的发动机,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量引进苏-27并接触俄制AL-31发动机后,又将俄制引擎上一些可取的外部结构借鉴到了“太行”上。

使用国产WS-10“太行”发动机的歼-10B战斗机

使用国产WS-10“太行”发动机的歼-10B战斗机

虽然整合了美俄技术的“太行”在性能上差强人意,但两种不同体系下的发动机技术混合在一起,产生问题时,中国技术人员却一筹莫展。原因在于中国对两种发动机体系都从未能彻底吃透。现在两者的配合出了问题,中国技术人员在“修改谁、保留谁”上缺乏清晰的思路,最终导致“太行”服役多年、问题持续多年的尴尬境地。

当然,上世纪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远没有今天雄厚,选择“借鉴”也情有可原。研制“太行”的意义极其重大:在军方支持下,中国第一次走完了涡扇发动机设计的全程,在过程中真正掌握了美俄两大流派的特色,以及发动机设计中的架构与陷阱。可以说,没有“太行”的尴尬,就没有涡扇-15的一帆风顺。

回到涡扇-13,有了充分的经验后,选择稳妥的仿制最能保障项目的进度。从2005年项目全面启动至今约8年,尽管尚未最后定型,但涡扇-13距离功德圆满已经十分接近。这一速度,与曾耗费近30年时间完成的“秦岭”发动机国产化相比,已是相当迅速。中国多款新型战机和出口的“枭龙”都将使用涡扇-13发动机,尽管最早的型号可能不甚先进,但它依然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至于更加远大的目标,则要交给新一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了。

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战机

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战机

自行研制的道路是如此艰难,以至于回首披荆斩棘的前路时,都会禁不住唏嘘感慨。比起中国已经见到了胜利的曙光,还有许多国家,正在勉励前行的路上。

必要的被嘲笑

印度2014国际防务展本周闭幕。持续数天的展览上,印度对纷至沓来兜售军火的外商们频送秋波,同时也不忘展示自己一系列最新的“科研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印度军方对正在试航的首艘核潜艇“歼敌者”保密甚严(至今仅有几张局部照片公布),但本次展会上却大方地将这艘潜艇的模型展示出来,想借机张扬国产武器成就的急迫心情溢于言表。

不过印度大多数武器依旧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拼凑五国科技,把德国款式的坦克改出俄国风格的阿琼MKII;在21世纪水平的坦克底盘上搭载1954年款加农炮的“自行设计”;炮塔+导弹+武器站+导弹的塔塔步兵战车……这些武器要么因为心情急切堆砌了过多高科技设备,要么因为缺乏关键性的技术只能用陈旧的武器充数……

印度防务展中的阿琼MkII坦克

印度防务展中的阿琼MkII坦克,履带盖板上可以看到“印度防务研究与发展组织”的Logo,采用了巨大色块的数码迷彩,装备有以色列的光电设备,韩国的遥控武器站,德国式的楔形附加装甲,以及俄式的附加油箱

在许多人眼里,印度自研大多代表着不靠谱且好高骛远——既不如买来的先进,又没有干脆仿制进度迅速。在以往的军评里,印度的各种新闻也往往成为轻松的“笑料”。

但对印度这样一个致力于发展本国独立军工产业的国家而言,被人嘲笑的阶段不仅不能避免,甚至是必须的。毕竟科研经验的积累、先进技术的获取、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交付部队后的修改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经历的各种挫折和尴尬必然不会少,而领先者的嘲讽则更是家常便饭。

这一切,中国人全都经历过。

1987年,中国首次将强-5C战斗机送到巴黎航展展出,尽管当时友好的西方媒体热情地称其为“亚洲明星”,西方军事评论家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它“仅有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中国在70年代建造第一代导弹驱护舰时,曾经出现过舰炮研制跟不上只能换岸炮,舰艇服役多年主炮仍然是木质模型的尴尬“内幕”;更不用说当年曾经是“中华第一舰”的哈尔滨号驱逐舰,长期搭载了美、德、法、荷、意等多国设备进行战备值班,被海军内部揶揄为“八国联军”……

印度核潜艇“歼敌者”号因为屡次“将启动反应堆”而被嘲讽,但作为印度海军的“双重第一”(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潜艇,第一艘印度建造的核潜艇),它本身就充满了试验意味。不要忘了,被美国人评为“最差潜艇”之一的中国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几年前还是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一根独苗。

装备有差距不要紧,重要的是合适的装备定位和正确的自我认识。印度的130毫米自行加农炮倒是切合印度的实际,利用两种印度可以自产的装备提升战斗力,火力虽无法和世界一流自行火炮相提并论,但在面对巴基斯坦时也不至于太落伍;至于印度自产的核潜艇,如果不是媒体无节制地吹嘘这艘试验艇的“战术威慑”能力,作为世界上第6个独立研制核潜艇的国家,印度是有资格自豪一阵的。

印度新型130毫米自行火炮在试射中

印度新型130毫米自行火炮在试射中,注意红圈内控制车体姿态、防止后坐力导致整车后冲的三角铁,一般而言现代自行火炮是由驾驶员抱死行走装置进行射击(如中国PLZ05式)

说到定位,中国也有不少因为定位失误而最终下马的失败产品,运-10就是其中一例。凭心而论,如果当初运-10作为一款纯粹的军用运输机而不是“领导出访”专机来研制,即使其性能只能达到比美国C-141略差的水平,其应用范围也比现在的运-10广泛得多。更何况军用飞机——不像民航可以外购弥补,即使造出来的飞机经济性差、安全性不高,作为无可替代的空军大平台,其命运也许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对于定位头疼的不只是印度,俄罗斯本周似乎也开始为某种武器的定位伤起了脑筋。不过俄罗斯也不孤单,他们烦恼的问题,全世界都在思考。

护卫舰何去何从

2月10日消息,俄罗斯海军近日做出一项决定:未来将以武装巡逻舰取代新的轻型护卫舰。新巡逻舰将由北方设计局设计,不再延续以往苏俄海军舰艇重火力的传统,而只装备“有限火力”。

俄罗斯海军近几年一直不大好过。随着苏联时代的遗产舰队开始“奔三”,舰队换装的压力与日俱增。早已大不如前的俄罗斯海军根本没有资金造苏联时期那种7、8千吨的重型战舰,只能以中型护卫舰和轻型护卫舰为核心,将海军的老旧舰艇替换掉。

无奈俄罗斯军工一旦涉及不吃苏联老本的项目就浑身乏力,新一代核心舰艇的核心——22350型导弹护卫舰的相控阵雷达迟迟无法交付装舰。现在又要放弃建造轻型护卫舰20380/20381/20385系列,改成巡逻舰,俄罗斯海军“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20380/20381/20385系列轻型护卫舰为了实现强大的战斗性能,延续了苏联的传统,在2000吨的舰体上安装了密度极高的武器设备。这导致该舰的造价直线上涨——目前最新的20385型轻型护卫舰每艘已经高达3.5亿美元,而同时俄罗斯建造的4000吨级11356M型护卫舰的价格仅5亿美元。两相比较,俄罗斯最终放弃了昂贵的小护卫舰,一方面集中资金保证中型舰艇的建造,另一方面用巡逻舰填补数量的不足。

20380型护卫舰首舰

20380型护卫舰首舰

不过,用小炮舰一样的巡逻舰换护卫舰已经不是俄罗斯一家的招数了。在近年全世界的舰艇交易市场上,这种被称为“近海巡逻舰”(OPV)的舰艇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般说来,这种舰只的吨位大约在1500-3000吨左右,有的甚至采用民船规范建造,舰上也不装备复杂的电子设备或“过分”的武器,几门小炮就足够,最大限度节约成本。这种船由于建造和使用成本低,可以大量建造,又因为体积大、人员少,舰上的生活条件要比一般军舰舒适许多,可以长时间进行巡逻。

正在船厂施工的20385型轻型护卫舰首舰。照片拍摄于2013年7月

正在船厂施工的20385型轻型护卫舰首舰。照片拍摄于2013年7月

当然,指望这种船上战场是不可能的。各国重视这种船,一方面是在经济衰退和巡逻任务需求间的折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未来海战模式的迷茫。毕竟全世界已经几十年没有爆发正经的海战了,战斗的格局究竟怎样,即使最前沿的海军研究人士也无法全部预言。由于空中反舰武器的日益小型化,几架战斗机已经拥有击沉几艘战舰的能力,这种情况下,战舰必须全副武装。那些小战舰则因为没有空间容纳全套防御设备而被淘汰,因此许多小型舰艇索性舍弃重武装,只执行各种辅助任务。

但这股风潮对中美两国倒是没有太大影响,毕竟两国都估计自己将会面对高强度的现代化海战,这时候无论什么舰艇都要保障自己的安全。于是在俄罗斯放弃轻型护卫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艘艘056型轻型护卫舰仍然在下水服役。

尘埃落定

本周还有三则资讯,笔者称之为“尘埃落定”。

《中国航天报》此前刊登的一则评论近日引起关注。这篇文章承认了去年年底中国试射东风41洲际导弹和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的事实,算是为这早已公开的秘密加上了官方认证。据称,这次试验后,巨浪2型导弹将正式定型投产。很快,094型核潜艇们就能带着核导弹执行战备巡航了。

央视公开的巨浪-2导弹试射场景

央视公开的巨浪-2导弹试射场景

洪都公司终于公开首批L-15高级教练机的用户——赞比亚。L-15最初设计的先进气动布局并非赞比亚空军所需,而这种布局给飞机带来良好的性能,使其能作为一种辅助攻击机/战斗机,才是赞比亚空军真正欣赏的。

中国L-15教练机

中国L-15教练机

印度退换给俄罗斯超过4年的18架苏30K战斗机终于找到了买主。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消息称,这批战机将被出售给安哥拉空军。作为印度空军装备苏30MKI前的过渡,印度于2009年以后将这批飞机退还给了俄罗斯。而这批苏30性能一般,除了价格便宜没有特殊优势,因此外界一致猜测最终会是个喜欢便宜货的国家。现在谜底揭晓,积压飞机好几年的苏霍伊公司,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02_16_206276_4.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陈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