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3月23日文章,原题:中欧铁路背后潜藏的经济学理由 如今已是2018年,跨欧亚铁路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中亚、中东和欧洲每年都有新城市加入该铁路网——现在超过60个城市,车次和货运量更是成倍增长。不过,运行这条跨洲铁路背后的经济学理由常遭质疑。一些分析人士用一分一厘的盈亏标准来衡量其现在和将来的可行性,因而经常得出偏颇的结论。
跨欧亚铁路是在华跨国公司出于纯商业原因启动的。当时中国尚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列车也无关中国的软实力和政治——有些人可能说,这是北京的“新大熊猫”。本世纪头10年中期,企业开始把生产向中国内陆城市转移时,发现面临物流困境:是把产品向东运输1000多公里到海港,然后又向西运输?还是依靠昂贵空运?抑或用其他方案?其他办法很快出现,这就是铁路。
如果我们注意中欧出发的车次最多的跨欧亚列车,往往会发现它们很多来自高科技(或其他)产业区。这些列车把重庆、成都和郑州等众多城市——中国制造业帝国的新动脉——与杜伊斯堡、汉堡和华沙等欧洲的工业巨头相连。这些地方的工业品,如重量大、价值高的电子和机械产品正适合铁路货运。